探寻毛主席《实践论》的智慧之光

零零看文化 2025-05-01 18:36:38

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正处于关键转折点,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严重阻碍着革命的进程。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就像一盏明灯,为迷茫中的革命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深刻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石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比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这句形象的表述生动地诠释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学习骑自行车,无论看多少教程、听多少讲解,如果不亲自上车去练习,就永远无法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只有在不断摔倒又重新爬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渐熟悉平衡的感觉,学会如何操控方向,最终自如地骑行。

再看工业革命时期,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当时,人们虽然对蒸汽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蒸汽机的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瓦特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对蒸汽机的各个部件进行反复测试、改进,仔细观察蒸汽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研究热量的传递和转化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他终于成功改良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正是实践,让瓦特发现了问题,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如果没有实践,他对蒸汽机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更无法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

认识的辩证发展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它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然而,感性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深刻的,我们还需要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就像我们对四季更替的认识。最初,我们通过感官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和冬天的寒冷,看到花草树木的荣枯变化,这些都是感性认识。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对地球公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深入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物理原理进行分析,才逐渐明白了四季更替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达到理性认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才更加深刻、准确,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科学研究领域,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收集了大量关于各种元素的性质、原子量等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反复比较、分析,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终于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发现了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从而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这一过程中,门捷列夫从对个别元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元素整体规律的理性认识,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能仅仅依靠主观的判断,而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曾经被认为是真理的观点,后来都被实践所推翻。

比如在天文学发展的早期,“地心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这一观点在当时符合人们的直观感受,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真理。然而,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哥白尼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哥白尼的观点一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随着更多的观测数据和科学实验的支持,“日心说”逐渐被人们接受,“地心说”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充分说明,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被确认为真理。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我国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实践就像一把尺子,能够准确衡量认识的对错,推动我们不断修正错误,接近真理。

认识与实践的循环往复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动态发展关系。我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用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和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推动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以医学的发展为例,人们最初对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只能依靠一些简单的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学实践的不断深入,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人们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研发出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又会发现新的疾病类型和问题,促使医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推动医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每一次的实践和认识循环,都让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治疗手段更加有效,医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科技创新领域,这一规律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与认识循环的过程。最初,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信息传输工具出现,人们对它的应用和潜力认识不足。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践应用,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在线教育等,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巨大价值和无限潜力,从而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这些技术又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实践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实践论》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教会我们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取认识;要善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要用实践去检验我们的认识,不断修正错误,追求真理;要明白认识与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发展过程,我们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当今时代,无论是个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的建设进步,都离不开对《实践论》中哲学思想的学习和运用。让我们从《实践论》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 阅读:10

零零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