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资料:
1. 《中国药学杂志》 2021年第56卷第3期,《沙坦类降压药中亚硝胺杂质的研究现状与控制策略》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50卷第4期,《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与风险评估》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关于沙坦类药品召回公告(2020年、2021年)

药不是糖,吃进肚子的每一粒都不能含糊。然而,曾被誉为“温和、安全”的降压药——厄贝沙坦,却频频卷入“致癌杂质”的风波,难道这药真的不安全了吗?
一、“救命药”为什么会变成“问题药”?在高血压的治疗领域,厄贝沙坦是一种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常用药。
它属于“沙坦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广泛用于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甚至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但从2018年开始,国内外监管机构相继发布通告,发现部分沙坦类药物中含有N-亚硝基二甲胺(NDMA)这类可能致癌的杂质。
这些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级致癌物,意味着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有致癌性,对人类也可能存在风险。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召回通报,多家制药企业因厄贝沙坦原料存在不合规的NDMA杂质含量,被责令召回相关批次药品。
这一通报让不少长期服药的患者如坐针毡。

但问题来了:这类杂质到底是怎么进药里的?普通患者该不该停药?
二、杂质从何而来?药品生产的“隐形角落”不容忽视沙坦类药物的合成工艺复杂,特别是厄贝沙坦的制造过程中,涉及多步化学反应和精细的纯化过程。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含有亚硝酸盐的溶剂、或者反应控制不严,就可能生成NDMA等亚硝胺类杂质。
就像炒菜时火候没控制好,锅底容易糊了、油烟就多了。

药品制造中,如果温度、压力控制不当,也可能“炒糊锅”——杂质就悄悄形成了。
202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率、降低成本,简化了净化步骤,从而导致亚硝胺残留增加。
重点提醒:这些杂质并不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而是在生产控制环节出了差错。
这就像是牛奶本身没问题,但如果装牛奶的瓶子不干净,喝了也可能拉肚子。
三、致癌风险到底多大?别被“致癌”两个字吓懵了
NDMA被归类为“可能致癌物”,但“可能”≠“一定”。
根据《中国药学杂志》2021年研究数据,如果按照正常剂量服用含有微量NDMA的厄贝沙坦,每天服药10年,其致癌风险相当于每天多吃一片腌咸鱼。
这就好比阳光也会致癌,但没人因此不出门。
关键是剂量,剂量决定毒性。
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毒理专业团队于2022年完成的评估报告指出,在正常服用剂量下,NDMA的暴露水平远低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限值,对人体健康的实际威胁非常有限。

因此,对于已经在使用厄贝沙坦的患者来说,最忌讳的就是“自己停药”。
高血压是“沉默的杀手”,不规律服药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比如中风、心梗,远比“致癌风险”更实际更严重。
四、真实案例:一位老人的“用药惊魂”与科学应对2023年春,一家三线城市医院接诊了一位65岁的退休工人王大爷。
他因为在电视上看到“厄贝沙坦致癌”的新闻,立刻把吃了三年的降压药停了。
结果一周后,王大爷因突发脑梗住进了ICU。家属追问医生:“不是说药有问题吗?他是怕得癌才停的!”

接诊的心内科医生无奈回应:“是药三分毒,但不吃药可能要人命。”
经过紧急溶栓治疗和长期康复,王大爷才逐渐恢复。
医生特别向家属解释:药品不合格不等于整类药物有问题,正规药厂生产的合规药品,服用是安全的。
这起事件被该医院作为典型案例,在“世界高血压日”进行公众健康宣教,提醒患者:任何药物问题,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处理,切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

面对“致癌杂质”的风波,患者和家属不要慌,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认准正规渠道购药在医院或正规药店购药,避免网购或未知来源。
国家药监局已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管,正规企业出厂的药物杂质控制在严格标准内。
定期复查血压和肝肾功能长期使用沙坦类药物,应每3到6个月复查一次肾功能和电解质,以便医生及时调整剂量。

不要随意更换药物品种如果对某一品牌不放心,应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其他品牌或更换同类机制的药物,如替米沙坦、缬沙坦等。
关注国家药监局通报官方发布的药品召回信息是第一手资料,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定期查看。
关注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控制血压只是其中一步,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情绪,这些“免费的降压药”更不能忽视。

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中流砥柱”,厄贝沙坦本身并不是“坏孩子”。
真正的问题出在个别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监管漏洞,而不是药物机制本身。
正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永健教授在公开讲座中所说:
“高血压不是靠一次两次吃药就能治好的,它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稳定、科学的管理。”
中国目前有超过2.8亿高血压患者,每年因此导致的脑卒中、心衰等并发症高达百万级。

而沙坦类药物在控制这些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点提醒:在面对“致癌”这类词汇时,公众要学会科学思考,防止被夸张标题误导。
药品不是洪水猛兽,用对了是救命,用错了才是“毒药”。
结语:健康不是靠“吓”来的,是靠科学养起来的一句“药致癌”,吓得不少人夜不能寐;一句“药无害”,又让人掉以轻心。
其实,真正的健康管理,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一个理性、科学、长期的过程。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妙:“吃饭不嚼不香,用药不问不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更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素养和判断能力。

医生的责任,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传播健康、辟谣解惑。
愿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在科学的指导下,平稳降压、健康长寿。
别让谣言和恐慌,打乱了原本好好的生活节奏。
健康提示:
若已在使用厄贝沙坦,请勿擅自停药;如有疑虑,应及时就医咨询。
健康不是用来赌的,而是一步步守出来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