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107)洪湖拒敌王劲哉(2)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5-04-21 15:08:00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王劲哉作为第十七路军高级军官参与其中,深受杨虎城信任!

在事变一开始,杨虎城起家时的老兄弟,第十七路军二员大将之一的冯钦哉宣布归顺国民政府,拉走了第42师,反对杨捉蒋。

随后,西安警备师等部纷纷叛变,杨部从3个师5万多人锐减到1个半师3万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杨虎城仍然认为十七路军大部分人是支持他的,他捉蒋是得到军心的。杨尤其认为,心腹王劲哉对他是绝对支持。

但是,王劲哉并不是一个老粗,他只是装作老粗而已,目的是降低杨虎城的怀疑,从而得到他的信任。

在西安事变一开始,王劲哉就认为这是自我毁灭,对捉蒋是非常不支持的。随后,张学良他们开始说要放蒋,王劲哉却又坚决反对。

王劲哉曾对部下一个团长说:

这种事情在以前叫做弑君,是诛九族的大罪,不到迫不得已绝对不能做。对于捉蒋,我是不赞成的,实在太冒险了。不过,杨虎城根本没有跟我们商量过。

我虽然是杨虎城心腹,捉蒋这种大事事先我也不知道。完全是杨虎城自己做主胡来而已。

不赞成归不赞成,但现在既然已经捉了蒋,就不能随便放掉。如果我们放了蒋,岂不是放虎归山,等着他来报复吗?

那个团长说:

蒋介石许诺是不会再打我们,放了也没事吧!

王劲哉轻蔑的说:

别的我不知道,在中国,一切承诺如果没有枪杆子做后盾,都是他妈的狗屁。老蒋可能不敢动红军,因为红军现在有好几万,又控制了半个陕西省,不好打?

况且人家有苏联撑腰,蒋介石也得罪不起。我们现在就剩3万人,不但没人给我们撑腰,全国老百姓还都反对我们,那还怎么撑下去。我坚决反对放蒋。把他扣在手里,最大程度能保证我们生存!

可是,让王劲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学良居然亲自带着蒋介石返回南京。听到这件事后,他气得七窍生烟,从西安郊区的部队驻地王曲,直接来到杨虎城公馆——止园。

西安止园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杨虎城在别人面前都装样子,对心腹王劲哉却说了老实话:

这是张学良摆了我们一道。他事先没有和我商量,到走之前才跟我说了一声。当时,我已经没有办法,要么彻底和张学良翻脸,把张和蒋一起扣下来。要么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走!

我们现在已经够弱的了,还靠着东北军的20万人同我们一起对付中央军。如果再和东北军翻脸,靠我们区区3万人怎么同60万中央军对抗?我也是没办法。

王劲哉怒道:

杨主任,老蒋现在虽然是放了,但我们现在千万不能示弱,务必联合东北军红军和老蒋打一场。只有打赢了,我们才能站住脚,才能保住十七路军。如果我们软了,不敢打,将来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停顿了一下,王劲哉又说:

杨主任,如果不打,最危险的就是你。我们这些旅长团长,等老蒋来了大不了让我们卷铺盖回家种地。但老蒋能放过你吗?我看他放过谁,也不会放过你的!

杨虎城显然是听了王劲哉的建议,他一改之前较软的态度,立即试图联合东北军、红军和中央军拼一拼。没想到,东北军自张学良走后,几个军长为了自保,都不愿意冒险和中央军作战。红军此时也只能保证自己的生存。

杨虎城无奈,只得暗中支持孙铭九等东北军少壮派通过各种方式,压迫东北军军长,让他们和十七路军联合作战。

在此期间,王劲哉表现的非常积极,他和孙铭九等人走的很近。没想到,他们错误判断局势,竟然一举杀死了东北军威望第二的王以哲军长。当王劲哉和孙铭九他们联手追杀何柱国时,却发现其被杨虎城保护在公馆内,还命令卫队将他们赶走。

王劲哉大怒,认为杨虎城太糊涂。到了这种地步,还试图左右逢源,装好人,不足以成大事。当机立断离开城里,回到第49旅的驻地长安王曲。

在这里,王劲哉经过冷静思考,认为西安事变后十七路军肯定会瓦解,杨虎城自己恐怕也性命难保。

而自己跟着杨虎城干了这些事,又力主杀蒋,将来恐怕也要一起倒霉。因此,他毅然拉起全旅,离开王曲,赶赴秦岭子午峪,随后宣布投靠蒋介石。

说实话,王劲哉对杨虎城不是真的忠心,不过是借此往上爬而已。他打了这么多年仗,九死一生,搞得一生残疾,才混到旅长职务,难道就再次归零,回家务农吗?

在之前,王劲哉这区区1个旅自然不被蒋介石放在眼里。但是,现在蒋介石尽全力瓦解杨虎城的力量,自然对王劲哉这一手非常满意。蒋介石将王任命为独立第20军少将旅长,并且大肆褒奖。

不过,此次行动王劲哉比较仓促,最终只拉走了98团和补充第一团,不过2000人,但对杨虎城打击极大。

杨虎城心腹们回忆:

自从王劲哉走后,杨虎城一改以往自信满满的样子,整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成夜失眠,感觉人都垮了!

在改编为独立第20旅时,中央军派了几十个军官前来检阅。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王劲哉却特别命令让他们住在当地最好的民房里面,并且抽调几十个勤务兵精心伺候。

由于当时驻地在山沟,实在没什么特产可以送,王劲哉令军需官购买最高级的军用床铺,被子,睡衣,毛巾,牙膏,香皂,镜子等等,赠送给这些人,他们都很高兴,检阅非常顺利。

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王劲哉在西北军混了十几年,对和上级打交道这一套非常熟悉,懂得怎么巴结人。

抗战爆发后,王劲哉独立第20旅率部渡过黄河,开赴晋南中条山抗战最前线,与日军共进行了大小战斗20余次,逢战其必身先士卒、赤膊上阵,共斩敌首百余。

1937年9月,刘峙失守保定、石家庄,被日本人打得溃不成军,遂托陕籍将领关麟征,邀王劲哉编入他的部队,其即赴开封,改换装备,领取粮饷,任第50军新编第35师少将师长兼任开封警备区司令,并坚守郑州以东河防。

第50军军长杨渠统,晁广顺任副军长。其另外一个师为第167师,薛蔚英任师长。

在开封的日子,王劲哉令所部驻扎城外,官兵们无事不得进城,扰乱市民的正常生活,凡需进城办事官兵应持“入城证”,此举名震中原大地。

当时,大量伤员送到后方开封,然后或者治疗,或者继续转运到其他地方。一些伤兵自认为劳苦功高,在开封经常吃饭不给钱,买东西不给钱,还寻衅滋事,不把前来制止的宪兵放在眼里。

针对这种现象,王劲哉特别安排纠察队四处巡逻,一旦发现闹事的伤兵,一律捉回禁闭。如果拒绝抓捕,轻则武力制服,重则暴打一顿,再丢上卡车。

1938年3月,第50军军长杨渠统因为对该军整编进行阻挠,被蒋介石解除军长一职,该军番号撤销。第167师划归第16军,调往湖南岳阳和江西九江等地驻防,新编第35师划归第13军,张轸任军长。

1938年春台儿庄大战,李宗仁以四十万绝对优势兵力与日军决战,歼敌2万余人。

而后,日军由济南分几路进军,包围徐州,同时西进曹州、考城,直扑开封,企图切断陇海线,以绝徐州我军的退路,王劲哉奉命率部阻敌于曹州,以解李宗仁之围。

5月16日午后,新编第35师开赴战场,1团团长石杰三率部在曹州外围村庄向日军坚守的据点展开进攻。3营、2营主攻,1营为预备队,并派2连支援3营由侧翼围攻。

日军进驻曹州(今菏泽)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战斗开始,炮火连天,浓烟弥漫,日军凭借优势武器反击,同时出动飞机助战。

该团1营2连以机枪火力压制敌之增援部队,使其不能前进,战斗持续到天黑,我军团团包围着日军三个据点,双方呈相持状态。

傍晚,敌机不断向我阵地轰炸扫射,不时有战士伤亡,2营营长李钰亭负伤。天黑后,团长石杰山亲自到一线下达攻击命令:

“必须完成全歼敌人的任务,只许胜利杀敌,不准畏敌后退,违者就地惩罚。”

于是,我军再次展开猛攻,彻夜浴血奋战,几番进退,3营营长吕慎轩率敢死队攻入日军一个据点,与敌巷战,8连连长张辙、排长蒲松龄,率部与敌白刃肉搏,三进三出,歼敌百余人。战斗到最后,该营所有连、排长或伤或亡,只留下营长和30多名战士。

拂晓,2营5连也攻人日军据点,巷战中杀敌30余人,因遭遇敌人坦克,连长和许多战士壮烈牺牲。

17日,该团继续围困敌城堡,敌以飞机重炮不断轰炸射击,激战终日,日军增援部队迟迟无法赶到指定地点,李宗仁所部借此机会逃出包围圈。黄昏,1团奉令向考城转进,结束了这场战斗。

18日拂晓,该部行抵曹县境内的大黄集时,为阻止日军汽车队南驶,石杰三给各营连布置任务,并亲自到各防区检查。

布防尚未完毕,敌之车队已疾驶而来,其先头部队约百余人,发现我军阻其南进,便发起进攻,以小炮和机枪猛烈发射。

我军则沉着应敌,一枪不发。待敌进至200米以内时,以机枪小炮还击。战斗方酣,石预先派出迂迥敌后的部队突然袭击,焚毁汽车、杀伤日兵。

日军前后受攻,火力被我压制,死伤40多人,慌忙退守城外一村庄。正当我军正准备歼灭这股敌人之际,数十架敌机飞来向我阵地投弹扫射,敌南、北二路援军也同时赶到。

12时左右,日军已三面向我合围。在此紧急时刻,上级电令:

命石团迅速脱离大黄集,赶向考城。

此时,石杰三镇静地向各指挥官发布命令:

“我们先以猛烈火力,狠揍日寇,再行脱离战场。下午5时,2连和机枪连掩护全团撤退。1连和3连迂迥到敌炮兵阵地后方袭扰,伺机杀敌,到时突围。”

当时,敌人飞机疯狂地向我阵地投弹扫射,炮弹不断爆炸,1营副营长王自忍来2连督战,刚口述一句:“团长命令要狙击日寇……”即中弹身亡。

下午,按照突围预案,石杰三准备亲率一部先行撤出,以指挥全团,最后一刻却不幸中弹身亡。

随后,全团其余官兵,遵照部署,突出日军重围,机枪连长、排长3人阵亡,2连连副和十多名战士负伤,史志刚排长和十多人牺牲。

随后,王劲哉率新编第35师又参加了对日军第14师团的围攻,接连占领三义寨等据点。不过,因为日军打通了黄河渡口,10万大军很快增援到豫东,情况转为对国军不利。李宗仁下令全军撤退,新35师奉命殿后坚守兰封。

中国军队防御阵地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命令是坚守3天,但该师坚守了5天5夜,才从日军几个师团夹缝中奋力突围。

此次豫东会战,新35师表现的非常出色,敢打敢拼,虽然己方伤亡超过百分之五十,但大体完成了任务。

蒋介石对王劲哉这种敢于死拼的杂牌军比较满意,给予传令嘉奖,并且优先补充兵员和武器。

但是,他认为:

王劲哉部的战斗力有限,虽然士气高,但伤亡太大,怕是正面对付不了日军。

豫东会战以后,蒋介石问其是否愿意回到陕西担任警备师,离开前线。

王劲哉一来有较强的抗日意志,二来他知道陕西已经是中央军控制,一旦去了不知道是福是祸。所以坚持留在前线!

他说:我们是中国军人,国难当头,自然以国家为重,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怎么能在这种时候躲到大后方去!

国家养兵千日,此时正是我们为国家民族立功尽职的机会。

此时,新35师官兵也绝对支持王劲哉的决定,全都自愿留在前线。几个月后,他们参加了规模空前的武汉会战,归属汤恩伯第31集团军指挥。

武汉会战又比豫东会战激烈数倍,新35师奉命江西瑞昌等地阻挡日军推进。两军血战,该师在王劲哉指挥下誓死不退,最终完成了任务,但伤亡极大,超过三分之二。

卫士长许中和回忆:

和尚垴这一战打的非常激烈,王师长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战斗中,张玉秀营长和几个卫兵,被敌人炮弹击中,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我军本来在公路阵地防御,但敌我火力过于悬殊,实在支持不了,随后奉命转移到西边的高山地带,侧击公路。虽然我军兵力不足,但士气仍然高昂。

在阵地上,我们前后坚持了100多天,经历大小战斗十多次,直到武汉失守以后才撤退。

武汉会战结束以后,王劲哉率部奉命退到湖北咸宁休整,蒋介石为了褒奖新编第35师在武汉会战的英勇表现,下令将该师改为第128师,纪念当年的一二八上海事变,这是一个荣誉番号!

王劲哉也由少将师长提升为中将师长。

2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