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双相情感障碍一辈子就毁了吗?为何双相情感障碍这么难治愈?

诺来看健康 2025-04-28 10:31:47

“生病了,没有什么大不了。坚持治疗就是了。”这是很多与双相情感障碍抗争多年的患者最深的感悟。然而,当一位抑郁症患者发现自己的病情逐渐演变为双相情感障碍时,内心的困惑与绝望往往难以言表——长期服用的药物似乎失效了,情绪在躁狂与抑郁之间反复横跳,生活仿佛陷入无解的循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01

从抑郁症到双相:一场未被预见的转折

小林的故事或许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她在确诊抑郁症后,严格遵循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起初,药物让她的情绪稍有平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开始频繁经历“情绪过山车”:时而精力充沛到彻夜工作,时而低落得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最终,医生将她的诊断改为“双相情感障碍Ⅱ型”。小林不解:“我明明在认真吃药,为什么病情反而更复杂了?”

事实上,像小林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研究表明,约20%-30%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这一转化的原因复杂,但长期单一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是一个重要诱因,部分抗抑郁药在缺乏情绪稳定剂配合的情况下,可能诱发躁狂发作。此外,长期依赖药物控制症状,患者的心理韧性可能被削弱,面对生活压力时更容易陷入崩溃。

02

为何双相如此难治愈?药物并非万能钥匙

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远超单纯的抑郁症。患者不仅要应对抑郁期的绝望,还要在躁狂期与失控的冲动对抗。更棘手的是,药物治疗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1、药物效果的天花板: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和抗精神病药物虽能缓解症状,但无法根除疾病。许多患者发现,即使规律服药,仍可能因压力、睡眠不足或环境刺激而复发。

2、副作用与依赖的恶性循环:长期用药带来的嗜睡、手抖、记忆力衰退等副作用,让部分患者难以坚持治疗。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依赖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忽视心理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形成“吃药—短暂稳定—复发”的循环。

3、心理韧性的退化:药物虽能按住情绪波动,却也让人失去直面情绪的能力。一位患者坦言:“吃药让我麻木,但生活中的小事依然能轻易击垮我。”

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若仅依赖药物,患者可能陷入被动治疗的困境,而忽略自身内在的力量。

03

治愈的关键:从控制症状到重建自我

双相情感障碍的康复,本质是一场自我认知与生活方式的重塑。国内外多项研究指出,正念训练与规律运动,对双相患者的情绪稳定效果显著:

正念:与情绪共处的智慧

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研究发现,经过8周正念训练的双相患者,情绪波动频率降低40%。正念的核心是“觉察而不评判”——当躁狂期的兴奋或抑郁期的低落来袭时,患者不再被情绪裹挟,而是学会观察它们如潮水般涨落。

弘一法师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种接纳的态度,恰恰是打破情绪枷锁的第一步。

(推荐双相情感障碍的朋友去看两本书《抑郁症打卡自救》和《情绪自救》,相信书中方法对你会有很好的帮助。)

运动:天然的“情绪调节剂”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的双相患者,复发率比久坐人群低60%。运动时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不仅能缓解抑郁,还能在躁狂期消耗过剩的精力,帮助恢复平静。一位康复者分享:“跑步时,我感受到对身体的掌控感,这让我相信情绪也能被驾驭。”

04

具体建议:用生活的小改变撬动康复

1、睡眠是情绪的“稳压器

双相患者对睡眠极度敏感。即便在轻躁狂期难以入睡,白天也要找机会补觉。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用冥想或温水泡脚放松身心。

2、建立“情绪日记”

记录每天的情绪波动、睡眠时长和压力事件。坚持一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情绪的规律,从而提前规避触发因素。

3、寻找支持系统

家人不必刻意“治愈”患者,只需做到“陪伴时不批判,倾听时不打断”。若条件允许,共同参加家庭治疗课程,学习科学的沟通方式。

4、从微小目标开始行动

抑郁期不要强迫自己“振作”,每天完成一件小事即可,比如散步10分钟或做一顿简单的饭。躁狂期则避免做重大决定,将精力投入到整理房间、绘画等具体事务中。

结语:疾病的尽头是自我和解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愈,并非指症状完全消失,而是学会与疾病共存,在起伏中找回生活的平衡。正如一位康复者所说:“我曾经恨透了这种病,但它也让我比普通人更懂得珍惜平静的时光。”

药物可以成为渡河的船,但上岸的路,终究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完。当我们不再将双相视为“一生的诅咒”,而是看作一场修行的契机时,改变才真正开始。“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界变复杂了。”心理学家阿德勒讲到:接纳真实的自己,才是治愈的终极答案。

1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