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通宝,到底存不存在母钱?

历史与今天 2025-04-29 15:09:23

提到开元通宝,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钱。

毕竟,李隆基的确有“开元”这个年号,但开元通宝实际上却诞生于唐代初年,与李隆基并无直接关联。

开元通宝是由大书法家欧阳询题字,他在初唐时期便已经名扬四海,而李隆基则出生在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甚远。

所以,把开元通宝误认为是年号钱,只能说是历史的巧合。

开元通宝不仅是唐代最重要的货币之一,还是中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

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之名,开元通宝的出现,标志着唐代币制改革的开始。

这种货币不仅设计精美,文字疏朗,而且制作精良,堪称古代铸币的典范。

唐 • 开元通宝

母钱,翻砂工艺的产物

母钱,实际上是翻砂铸钱的钱模。

母钱分为雕母和铸母两种,雕母是用手工雕刻而成,质地有木、牙、铜、锡四种(有论断开元通宝雕母极可能为锡质,感兴趣者可参阅相关论文);

而铸母则是由雕母翻铸而成,用于大规模生产。

唐代以前,铸钱主要使用的是泥陶范、石范、铜范浇铸法。

然而,从唐代开始,铸造工艺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翻砂法铸钱。

这种新方法不仅提高了铸钱的产量和质量,还催生了母钱的广泛使用。

然而,尽管翻砂法在唐代被广泛应用,但多年来由于实证资料的匮乏,对开元通宝的铸造工艺一直未能有明确统一的认定。

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开元通宝采用了母钱翻砂法铸造。

唐 • 会昌开元(背)

开元通宝母钱存在的可能性

尽管母钱在唐代铸造工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历经千年,留存至今的母钱却凤毛麟角。

它们或因反复使用而损坏,或因使用过后销毁而消失。

因此,今天能见到的唐代母钱极为罕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开元通宝母钱不存在。

实际上,从唐代铸造工艺的特点和传世开元通宝的特征来看,母钱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从传世开元通宝的数量和版式来看,完全相同的钱币非常多,且钱文平面的光洁度极佳。

这显然是翻砂铸造的结果,因为只有母钱翻砂法才能在技术上保证铸件外观的统一性。

其次,从铸造工艺的角度看,母钱翻砂法不仅技术成熟,而且操作简便、生产率高、成本较低,是唐代生产力水平下可供选择的最佳工艺。

最后,从出土的铸范和实物来看,唐代确实掌握了应用拔模斜度等铸造技术,这些技术正是制作母钱所必需的。

开元通宝(数据25.6*1.6mm,4.5g,某评级公司标注母钱)

开元通宝母钱的可能形态

既然开元通宝母钱存在,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史料记载和传世实物分析,开元通宝母钱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轮廓笔挺,钱文疏朗,笔画细劲,字口深峻,地章平整,钱肉光洁,制作规矩,精致美观。

这些特征不仅符合母钱的基本定义,也符合唐代铸造工艺的特点。

一枚典型的开元通宝母钱,直径通常在25毫米左右,厚度约为1.5毫米,重量在4克左右。

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既便于铸造,又便于流通。

由于母钱是翻砂铸钱的钱模,因此其数量相对较少,且经过反复使用,往往会在表面留下磨损的痕迹。

这些痕迹不仅不影响母钱的价值,反而成为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

开元通宝钱背

开元通宝母钱的价值与意义

开元通宝母钱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作为唐代铸造工艺的重要见证,母钱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货币制造的秘密,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线索。

但唐代开元通宝母钱,就像一道千年的谜题,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和解析。

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收藏投资的角度,开元通宝母钱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关注。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