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醉酒问月,写下诗坛最著名的千古一问,至今无人能答
李白和月亮有着不解之缘。
他的妹妹叫李月圆,给自己儿子起名叫“明月奴”,甚至李白的死也与月亮有关。
有一个传说,李白晚年来到长江,划着小船,喝着美酒,看到水中一弯月亮是那么美,居然伸手去捉月亮,结果沉入水中,离开了人世。
李白是捉月亮而死的诗人,他的死居然这么有诗意。
余光中先生曾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的确,提到李白便不由得想到明月,它在李白的诗中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明月给了李白无尽的灵感,见证了他的失意挫折、愤懑不平,陪他一起思念家乡和故友,举杯对酌,可以说,明月成就了李白,让李白的诗篇豪迈之余又不失优美。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开头一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写出了诗人对月的神往心驰之感。
人类总有终极疑问。
宇宙到底是什么?人和宇宙是什么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屈原的《天问》中就有一句:“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日月星辰,到底是怎么来的?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在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他说,此月来自何时?何人初见此月?人代复一代地逝去,月则年复一年如此,那么,人相对于月而言,只能是匆匆的过客;月相对于人而言,则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人与月既短暂又永恒的对视之间,唯有长江的流水无言复无情地奔逝着。
其实,这其中的意境也无非就是“我是谁?谁是我?”之类的千古之问:
老子问过,孔夫子问过,佛祖问过,屈原问过,秦始皇问过,刘邦问过,李世民问过,李白问过,杜甫问过,白居易问过,黑格尔问过,费尔巴哈问过,叔本华问过,尼采问过,伏尔泰问过,爱因斯坦问过,麦克斯韦问过,牛顿问过……你问过,我问过,还会继续有无数的人问下去……
李白承接张若虚的思路,进一步引发了对自然类似的思考和关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其实,一切的疑问,可以归结到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从时间维度上讲,月亮曾经照过古人,也照过今人。如果你是月亮,你能否记住你照过的那些来来往往的众生?
从空间维度来讲,古人看到的月亮、今人看到的月亮,是不是同一个月亮?
即使在同一个瞬间,你在漠北,我在江南,我们举头望月,那又是不是同一个月亮?
这个问题至今无人能答,却一直吸引着我们去不断地思索。
接着,李白在诗中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由变的角度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
由不变的角度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
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还是向虚空中放下执着而归于宗教世界,怎样才算莫虚度此生?
李白的“把酒问月”,写出了诗人的天真本性,而此后苏轼受其影响写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水调歌头》。
总体来说,李白以天马行空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明月的神秘与美丽,抒发了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全诗由酒写到月,从月的美丽写到月的运行,再写到月的传说,又由月引出感慨,最后又回到月下饮酒,意绪多端,随兴挥洒,虽回环错综,却又自然浑成。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
已阅
古人不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李白死的有湿意
一生追求仕途,却犹如空中明月,时不时现身,却是水中月镜中花,伸手危及性命[呲牙笑]
已欣赏
如“今月曾经照古人”,则“今月即为古时月”,何来“今人不见古时月”一说?
诗仙的妻子叫赵香炉 他的女儿叫紫烟
还是更喜欢月下独酌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