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恩没有生恩大?姜昆不顾反对收养养子,15年后他为何执着寻亲?

壹号信封 2025-04-30 17:00:19

文|壹号信封

编辑|壹号信封

生恩大还是养恩大?

01

1998年10月,姜昆和同事走进了一家福利院。

这本是一场例行慰问,却成为了改变三个人命运轨迹的重要契机。

在众多孩子中,一个瘦小的身影。

6岁的小谢谭,吸引了姜昆的目光。

小谢谭身形单薄,可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韧与对生活的渴望。

这让他心中泛起一阵怜惜。

当院长提议团员们带一个孩子回家小住时,他几乎没有犹豫,选择了小谢谭。

彼时,姜昆的妻子和女儿都不在身边。

家中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人。

他带着小谢谭回到家,本只打算让孩子小住一周。

可在这一周里,他惊讶地发现,这个6岁的孩子竟十分独立和坚强。

每天清晨,他都会自觉整理好自己的床铺,有时还会准备简单的早餐。

这些小小的举动,深深触动了姜昆的心弦。

时光匆匆,一周转瞬即逝。

离别的日子来临,小谢谭满是不舍。

他收拾行李时小心翼翼的模样,眼中闪烁的复杂情绪,让姜昆的心猛地一揪。

那一刻,小谢谭轻声问道:

“爸爸,我还能再回来吗?”

这一问,击中了姜昆的心。

收养一个孩子,这个决定很重大,需要慎重考虑。

可看着小谢谭脆弱的样子,他的内心天人交战。

最终,他拨通了远在美国妻子的电话,简单说明了情况。

尽管电话沟通困难,无法详细解释,但姜昆还是决定先斩后奏。?

第二天,他带着小谢谭来到民政局,为他办理了收养手续。

并将其名字改为姜河。

姜昆暗自下定决心,无论未来会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要给姜河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可惜,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内心始终缺一块儿。

02

后来姜河到了上学的年纪。

姜昆夫妇满心期待地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茁壮成长。

然而,他们渐渐发现,姜河对书本知识缺乏兴趣。

在学校里总是坐不住,成绩也不太理想。

每次看到他的成绩单,他们夫妇都满心忧愁。

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为他请家教、报培训班,可都收效甚微。?

就在他为姜河的学习问题焦头烂额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姜河的人生轨迹。

一天,牛群前来拜访,两人在客厅里交谈甚欢。

这时,调皮的姜河不走寻常路,从楼梯扶手上滑了下来。

牛群仔细观察着姜河,发现他身形轻盈、动作灵活。

有着超乎常人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便提议道:

“姜河这孩子身体素质不错,说不定是个学杂技的好苗子。”?

牛群的建议,照亮了姜昆夫妇心中的迷雾。

他们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提议。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送姜河到艺校学习杂技。

为了全力支持儿子的梦想,他们甚至在沈阳买了房,以便随时关注他的学习情况。?

姜河对杂技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天赋。

每天,他都会早早地起床,进行高强度地训练。

无数次,他因为动作失误而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每当他想要退缩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姜昆夫妇期待的眼神。

这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咬牙坚持下去。

日积月累的训练,让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凭借出色的表演,他在全国少儿杂技大赛上夺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姜河的表现,不仅让姜昆夫妇感到无比骄傲,也吸引了娱乐圈的目光。

一家公司为他量身打造了电影《我是冠军》。

讲述一个杂技少年追逐梦想的故事。

虽然该片上映后的成绩平平,但他精湛的杂技表演赢得了不少赞誉。

转眼间到了2007年。

这一年,娱乐圈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一场关于姜河寻亲的风波,激起了千层浪。

彼时,姜昆正深陷“相声理念之争”。

就在这场争论愈演愈烈之时,姜河想要寻找亲生父母的消息不胫而走。

原来,一次姜昆带着姜河去福利院参加联欢活动。

看到一些孩子与亲生父母团聚的场景,他心中一直压抑着的对亲生父母的思念汹涌而出。

活动结束后,姜河靠在树边默默流泪。

姜昆发现后,关切地询问,姜河这才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姜昆听后,心中五味杂陈。

他理解姜河的心情。

毕竟血浓于水,对亲生父母的渴望是人之常情。

但他也担心,姜河的寻亲举动会被外界误解。

然而,他还是选择了尊重姜河的意愿。

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帮助姜河寻找亲生父母。?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发出了“寻人启事”。

详细描述了姜河的身世信息和被遗弃时的情况,希望能得到有用的线索。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

媒体们纷纷聚焦此事,大肆报道。

一时间,姜河寻亲的话题登上了各大娱乐新闻的头条。?

网友们对此事也是议论纷纷,看法不一。

有人称赞姜昆心地善良,心胸豁达。

在自己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时候,还能全力支持养子寻亲。

也有人对姜河的行为表示不满。

姜昆夫妇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给予他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他却在这个时候想要寻找亲生父母,简直是忘恩负义,是养不熟的 “白眼狼”。

甚至连姜昆的女儿姜珊,也难以理解姜河的做法。

她觉得姜河的行为伤了父母的心,忍不住破口大骂“吃里爬外”。?

面对外界的种种流言蜚语和质疑声,姜昆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一心一意地为姜河的寻亲之路奔波忙碌。

他四处打听线索,联系可能知情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每得到一条线索,他都会和姜河一起,满怀期待地去追寻。

即便一次次失望而归,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那时候,外界一度对“生恩与养恩究竟谁更大”的话题争论不休。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恩赋予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是生命诞生的基石。

没有亲生父母的结合与孕育,就不会有个体生命的存在。

这是一种无法割裂的血缘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纽带。

许多人认为,生恩是一种天赐的缘分,是人生的起点,理应受到尊重和珍视。?

然而,养恩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养恩是在漫长岁月里,养父母给予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情感上的关怀呵护以及精神上的引导培育。

在姜河的成长历程中,姜昆夫妇无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为了他的学业,他们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教育资源。

当发现他在杂技方面的天赋后,又全力支持。

不仅送他去专业学校学习,还购置房产陪伴他。

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养恩的生动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有很多领养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养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他们与养父母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感,甚至超越了血缘关系。

其实姜河寻找亲生父母,并非是对姜昆夫妇养恩的否定。

他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多次表示,姜昆夫妇对他的养育之恩。

他永远铭记在心,姜昆永远是他最敬重的父亲。

他想要寻找亲生父母,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身世的好奇。

是一种本能的情感需求。

03

在这场争论中,或许并没有绝对的答案。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生恩和养恩的感受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生恩还是养恩,都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珍贵的,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重要来评判,而应该从人性和情感的角度出发。

理解每一个人在面对这种复杂情感时的挣扎与选择。?

亲情的真谛并不在于这种简单的评判。

无论是生恩还是养恩,都是亲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珍惜身边的亲情,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中。

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家人的爱,用理解和包容去回应他们的付出。

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和增进亲情的纽带。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更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家人。

倾听他们的心声,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因为,亲情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在风雨人生中最坚实的依靠!

参考资料:

父亲姜昆和儿子姜河. 央视网.

指尖公益“网罗”爱心 姜昆等助力“授渔计划·平安成长”精准扶贫“志+智”活动[2018-01-26]. 中国青年网.

0 阅读:56

壹号信封

简介:一个三观比五观正的新世纪青年定期分享新知、解读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