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猫热”再起:从香香到永明,民众呼声高涨
“熊猫是和平的象征,希望它们能再来日本!”近日,日本多地发起联名请愿活动,呼吁政府争取新一轮大熊猫租借。自2023年和歌山乐园大熊猫“永明”一家回国后,日本境内暂无大熊猫常驻,民间“熊猫空窗期焦虑”持续发酵。东京上野动物园前馆长福田豊坦言:“熊猫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跨越国境的情感纽带。”
日本民众的“熊猫情结”有深厚历史渊源。1972年,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大熊猫“康康”和“兰兰”作为“友好使者”抵达东京,引发百万人排队参观盛况。此后的50余年间,先后有32只大熊猫旅居日本,其中“真真”诞下的幼崽“香香”更成为全民偶像——其从出生到归国的每个节点均霸占日本社交媒体热搜,2023年送别时数万民众冒雨挥泪的场景震撼国际媒体。
外交部定调:三大原则框定合作前提
面对日方诉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回应:“大熊猫国际合作并非单纯商业行为,而是以物种保护和民心相通为目标的系统工程。”据透露,新一轮合作需满足三大硬性条件:
科学保障:合作方须通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饲养环境、医疗团队、科研能力三重认证;
民意基础:需有持续良好的民间互动,避免将熊猫议题政治化;
双边关系:合作需服务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整体氛围。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与20个国家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所有外派熊猫均签订“生死协议”:若因人为疏忽导致熊猫死亡,租借方需支付50万美元赔偿金;熊猫幼崽所有权归中国,3岁后必须回国。
隐忧浮现:核污水争议成合作“暗礁”?
尽管日本民间热情高涨,但分析人士指出多重障碍:
安全疑虑:日本坚持推进福岛核污水排海计划,引发中国公众对熊猫生存环境安全的担忧;
成本压力:每只大熊猫年租金约100万美元,加上场馆改造、竹子空运(日本动物园每日从中国空运500公斤新鲜竹子)等开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骤增;
政治温差:日本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消极表态,与中方强调的“政治互信”要求形成温差。
日本《朝日新闻》透露,已有中方专家建议“以熊猫租借磋商为契机,推动日方在历史认知、核污水等议题上展现诚意”。这种将熊猫合作与双边关系深度捆绑的思路,令日本政府陷入两难。
未来展望:熊猫能否化身“破冰使者”?
熊猫外交从来不是单行道。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数据显示,大熊猫国际合作已推动全球建成27个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关科研成果惠及800余种濒危动物。对日本而言,新一轮合作或可成为改善民间感情的突破口——神户市立王子动物园曾统计,每只熊猫年均拉动地方经济15亿日元(约合7000万元人民币),更衍生出熊猫主题列车、温泉旅店等特色产业。
外交部发言人最后强调:“中方始终对友好合作持开放态度,但熊猫不是‘工具’,而是检验真心的‘试金石’。”随着2025年大阪世博会临近,日本能否以行动赢得信任,让熊猫再度化身“友好使者”,或许将成为中日关系走向的关键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