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2023年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

惠椒网 2024-05-21 09:39:04

从2009-2018年,随着食品工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麻辣口味的喜爱,花椒需求也一路高歌,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大于花椒产量增长速度,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期间花椒种植端面积和产量也在快速扩张。到2020年,花椒产量增长速度超过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花椒总产量将近45万吨,创历史新高,花椒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到2023年产新季由于干旱造成大范围的减产,花椒产量不足30万吨,部分花椒地里的减产绝收并没有给椒农带来对等的收益。大量的社会库存和全国产区的花椒品质下降,让今年的价格比同期价格同比下降约15%—30%,很多产区的花椒价值严重缩水,处在花椒产业链底部的花椒种植户入不敷出,大部分产区都出现了砍树改种的现象。

一、行业热点和痛点

热点

从历史数据来看,全国每年的花椒用量大概在40万吨左右,而2023年花椒产量已不足30万吨,,实现了花椒的自然消耗和库存消减。从今年的花椒消耗情况来看,花椒用量相比去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最高的水平。

2、痛点

国内外经济对行业的影响

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及花椒种植面积增加等综合因素对行业的影响,花椒产业2020年以后,经历了过山车式下滑,出现了很多产区全行业亏损或无利可图的局面,2023年也是近年来椒农放弃管理最多的一年。

种植端系列操作原始

花椒产业目前还是面临着“多、散、小”等特征,现代种植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先进加工设备有待利用,科学有效的种植方式有待普及,整个产业链还是非常传统的运营方式,并没有结合互联网和高科技,这种现象将严重制约花椒产业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

(3)花椒产业链抗逆性差

整个花椒产业链抗逆性差,几乎所有产区的花椒种植都是“靠天吃饭”。“倒春寒”和“干旱”仍是影响花椒产业链平稳发展的主要因素。

(4)行业标准滞后

花椒产业标准化是花椒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目前花椒产业相关标准化建设滞后,从种植端、加工端、流通端、应用端都没有对应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给整个产业链运行及交流带来诸多不便,整个产业大而不强,从而影响花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种植面积扩增

2020年以前,由于全国花椒行情日益看涨,椒农获益颇丰,特别是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都把花椒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政府投入大量补贴,扶助农户发展花椒产业,其中南椒(正路花椒)的主要产地四川和青花椒(麻椒)的主要产地凉山州以及云南增加较快,导致全国花椒种植面积比五年前翻倍增长。

(6)采购积极性低

受往年库存影响,加上今年整体花椒价格低迷,贸易、流通商、批发商、工业用户、终端用户采购时都比较谨慎,今年普遍的采购策略时按需购买不追涨行情。

应对措施政策扶持

(1)从2016年后新增加的种植面积大部分是产业扶贫带动的,由于疫情的原因造成的消费不景气,从2020开始花椒流通环节每年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库存,花椒用量的降低造成了花椒行情的大幅度下跌,3年以来花椒树从摇钱树变成了伤心树,而花椒产业的种植区域大部分是在老少边穷的原贫困区域,部分产区相关部门也关注到了相关情况,落实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政策,大力推进花椒产地升级改造、提质增效、原产地初(粗)加工、绿色基地打造、技术培训、物资提供、供应链优化等等支持政策,降低椒农的种植投入成本提高花椒品质和效益,并开办花椒节来推动产地花椒品牌的提升和销路的拓展。

(2)政府应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将花椒电气烘干设备购置、花椒密封储藏设施建设、加工生产线改造提升、产业园区建设等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范围;对花椒脱籽(粒)、分选(含色选)、烘干等初加工环节的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将花椒脱籽(粒)、烘干、分选(含色选)、冷藏保鲜等设备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并加大补贴力度;将鲜花椒纳入《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推动信息化建设与传统花椒加工企业有机融合,提高企业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种植户变革

(1)掌握核心技术

从行业现状来看千亩以上花椒基地比比皆是,“散、小、多”的低质落后产区也不在少数,受大环境影响整个花椒种植环境面临着投入不够、种植技术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合理、系统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自身的花椒产量和品质持续下降,抗风险能力进一步降低。大部分产地椒农入不敷出,清园退出者挖树改种者比比皆是;行业产业链不完善,整个行业大而不强,所以掌握产业链各阶段核心技术是不被淘汰的关键。花椒产业有别于大宗米面油粮等主粮产业、亦有别于大众水果、坚果等农副产品产业的实际,应坚决避免追求大面积扩张,坚持终端市场需求定位,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扩展。

(2)花椒品种优化

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培育优良品种,规避花椒自身缺陷。把市场青睐的花椒优良品种,作为促进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推动自身花椒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如贡椒、茂汶大红袍等花椒良种和传统优势产地,市场接受度高、品质好、风味好的“优质花椒品种”种植面积逐渐缩小;四川、云南、贵州部分基地花椒种植品种杂乱,大部分椒地都是多品种穿插种植,管理难度大,出产的成品花椒品质不统一;随着终端用户的定向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严格,原产地花椒品种、品质的统一性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3、完善行业标准

产地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应牵头解决好花椒全产业链种植、烘干、加工、品质、安全等标准问题,多领域、多渠道向全国市场推广。

4、建立产品溯源体系打造品牌

按国际标准把国外农产品生产优秀的模式嫁接到花椒产业上,促使中国花椒产业逐步标准化,从而走向世界。建立花椒原产地认证制度,推行统一包装和防伪、二维码等技术,构建产品可追溯查询管理机制。产区政府应对对列入品牌培育的企业,在项目立项、能源供应、财政贴息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信息咨询、技术帮扶、用地手续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

目前花椒行业比较知名品种和品牌有汉源贡椒、金阳青花椒、藤椒、茂汶大红袍、武都大红袍、韩城大红袍等。各产地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加大对花椒的地理标识和区域品牌的培养和推广,提升本地花椒的产业附加值和知名度。多方引进或培养本地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为本产区花椒赋能!

5、扩张销售渠道

拓展产品深度研发,打造花椒区域品牌。配套研究经费,开展花椒内含物质研究,拓展花椒在生物医药、保健市场、日化原料、生物农药和饲料等领域产品。建立创新平台,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鼓励花椒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自主研发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研发以花椒为主要原料的新、特产品,形成产业集群。理清当地花椒产业发展思路,开展花椒适宜性评价,不以发展花椒面积和产量为唯一目标。设立花椒质量监测机构,对产区内花椒生产、加工和流通主体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多筹措举办花椒贸洽会、博览会等营销活动,扩大本地花椒影响,打造区域品牌。

三、未来趋势

1、培育绿色有机产品

建议花椒产业坚持“优质优价”理念,走精品路线,核心产区开展花椒无公害化种植,培育部分绿色有机示范产品。培育建立集中成片、规模适度、水肥一体化、优质高效的花椒产业特优区。强化产地种植区和规划发展区土壤、水源检测;加大对产区、企业和销售网点花椒产品的质量检测,严控农药残留,严禁不合格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销售,保障花椒品质,树立市场口碑。如孟香娇生态有机大红袍花椒种植基地,从2019年到2022年,该合作社连续四年进行第三方检测,获得有机转换证书。2019年检测465项零农残,重金属达到国家有机农产品标准;2020年检测529项零农残,重金属接近欧盟标准;2021年通过检测617项零农残,重金属接近欧盟标准;2022年通过检测全部零农残,重金属零检出。

2、产品应用研发

应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值上下功夫,把开发花椒系列精深加工产品,作为促进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花椒浑身是宝,针对花椒的日用化工深加工、药用深加工在全国刚刚起步,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高、创新和研发能力强的现代化花椒加工龙头企业。

鼓励开展花椒精、麻味素、花椒籽仁油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研究,支持开展花椒在康养保健、生物医药、日化原料、生物农药等方面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推进花椒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既消化花椒产能过剩,又开拓价值链的增值空间。

3、完善营销渠道

做好产品营销,打破传统的坐等客商上门收货模式,各大产区拓宽网络联动,利用电商平台线上推广,部分起步早的线上渠道销量已有明显上升。需要多引进采购商和服务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政府应该牵头做产销对接活动或者花椒采收节,长久培育原产地的交易氛围和供应链服务体系,注重原产地交易流通市场的建设。比如重庆市江津区花椒综合交易市场、昭通市三力丰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国家韩城花椒产业园、汉源县中国汉源花椒交易市场、盐源县花椒交易市场、陇南花椒市场等。

4、走出国门

由于花椒的消费群体和区域受限于饮食习惯,“一带一路”等出口渠道拓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融入“一带一路”,借助政府外事活动机会,积极宣传,促进交流合作,助力中国花椒贸易国际化发展!相信随着花椒品质不断改良提升,并搭乘“一带一路”快车,高品质花椒势必会逐步增加国际流通端消费。

总结:通过深入分析花椒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机遇,从花椒行业需求出发,以“稳产量、强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为目标,惠椒网将继续在全国花椒产区推行“花椒产业原产地扶持计划”,以打造花椒全产业链为“椒农”的服务宗旨 ,通过整合各花椒产区和社会消费层面的需求,从种苗端到绿色种植,再到最终下游餐桌端,我们可以给大家提供应有尽有的咨询和技术支持。响应“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激发椒农种植积极性,提高花椒品质,让消费者安心放心,构建花椒产业双向流通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