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那片红薯地,今年成为村里人议论的焦点。
村东头的老李一边抽着烟,一边感叹:“同样的种子,我年年种咋就没这效果?
”有人猜张叔用了什么新化肥,有人说他在苗上动了手脚,可张叔笑呵呵地讲,秘诀就在多挖了那一铲土。
多挖一铲土还能让红薯增产?
听着确实有点悬乎。
“种地还能有这讲究?
”老李不信,当场就跑去刨了一块土。
事实证明,张叔的话还真不是吹的。
红薯长得大,地下的土比别家的松一大截。
别小看这劲松的土壤,红薯能翻倍收产,秘诀全在这打基础的功夫上。
今天咱就把张叔的办法掰开揉碎,告诉大家为啥只挖这一铲土就能出效果,又怎么才能用好这方法。
“红薯是靠地下生长的作物,你让它土壤不够松软,它怎么长得开?
”张叔边笑边解释。
很多人种地图方便,翻地时犁头只到20公分,一遍犁完就种。
可张叔说,这方法顶多能让红薯糊个家常饭,想高产,根本不够看。
他讲红薯根系发达,需要深扎土层吸收养分。
大土球扎不开,不仅会让块茎发育受限,还容易憋住水气,地里一闷,不光产量低,还容易腐烂。
张叔的方法特别简单,用犁再往深了翻10公分,别怕麻烦。
用他的话说,“地松得像发面馒头,红薯才长得足。
”翻完深土后,你会发现整体土质立马不一样了,细腻松软,不是那种踩下去硬邦邦的感觉。
这一步虽然多花些工序,但收益绝对翻倍。
谁都见过农村地里那一垄一垄。
可垄怎么垒,其实有不少门道。
张叔指了指他地里的垄说:“你看,一垄跨过去有70公分,垄的高度大概是30公分,看上去不讲究,其实这中间可藏了学问。
”他说,红薯喜欢宽敞的空间,但太宽了浪费地力,太窄了又容易让红薯苗“打架”,根抢不上养分。
再说垄的方向,像他们这里,垄一定要南北向种。
张叔特别强调,这样可以让每根红薯秧苗都晒足阳光,整片地看着阳光平均,又不容易滋生病害。
他还建议这里铺点腐熟肥料作底肥,多施草木灰,这样垄里不板结,红薯才爱扎根。
不少种红薯的人喜欢让藤蔓自由生长,觉得藤子旺长,地里的红薯就多。
张叔却说,这全是误区。
“藤长得越野,根上反倒不结薯。
”原来,藤蔓长得太多,会抢走地里的养分,导致块茎不发达,甚至叶片过密还容易生虫害。
张叔的做法是每隔半个月掐掉藤子最旺的尖,把养分都集中到地下的红薯上。
掐藤时他手下很麻利,专挑最长的藤剪,既不伤主秧,又能让营养回到根部。
至于浇水,也是张叔地里多年的心得。
他说,红薯最怕“涝脚”,雨季来时,地里的排水沟一定挖好,垄沟清出来,不让水泡到根上。
如果遇到干旱,他也讲究时机,尽量选早晨或傍晚浇水,这样土壤不容易蒸发得快,刚好润到地里。
有些人种红薯时,为了图高产,喜欢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觉得苗越多薯越多,可结果恰好相反。
“密植会让养分不够用,红薯只顾长叶子不长块茎。
”张叔叹气补充。
正确的种植法是苗与苗保持30公分以上的间距,别让根系打架。
还有个常见问题是过度翻藤。
有人以为翻藤越频繁,产量越高,但其实这样的频率反而会伤到红薯根。
张叔反复强调,一个月翻一次就足够,翻多了反倒适得其反。
他还提醒别轻易相信那些“膨大剂”。
用得多,看着红薯个头大,但实际上淀粉含量低,甚至容易空心。
家里自己吃的东西,还是天然的最实在。
张叔讲这些的时候,嘴上带着笑,看着地里的红薯秧片片,他说道:“种地哪有捷径?
凡事得按道理来,多挖一铲土不是多走了弯路,而是尊重土地。
”土地从不会辜负勤快人,主要看咱肯不肯花那份心思。
想想种红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做事也好,一份努力能换来一份回报,只有基础打得牢,才不怕秋收的时候空着箩筐。
等来年种地的时候,您不妨也试试这些法子。
说不定到时候,您的红薯也能让村里人刮目相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