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超”周边看振兴】丰登侗寨织染坊“玩转”2000多年古老技艺

多彩贵州网 2024-05-20 14:20:40

相比“村超”的热闹,20公里外的丰登侗寨主打另一种文艺“玩法”。

村民们种植的板蓝根、棉花,以及蔬果,都供应向半山上的“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是连接大山与世界的一座桥梁:棉花纺成线、织成布,用蓝靛染色后,远销日本、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蔬果则供从全国各地而来的研学团享用。

这个工作室的设计和建造,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我表达。每辆车一驶进丰登村,就可看到半山建筑群露台晾架上随风翻飞的蜡染布。

“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一景

“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负责人杨成兰,是丰登侗寨的第一位大学生。2016年,在外工作多年的杨成兰回家过年,感觉村寨变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连最擅长织染的妇女,也去往建筑工地上赚钱养家。她记忆里的故乡,如世外桃源般美好,沿袭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形态。最令她开心的事,就是从母亲手里接过用自家染布做的新衣,土布衣穿在身上,有特殊的香气。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工艺掌握都在老人们手里,杨成兰担心技艺失传,后代就再也享受不到她童年那份纯粹的快乐。

杨成兰辞掉工作,挨家挨户找织娘。刚开始愿意参与织染的人不多。土布是否能卖钱,她们没有自信。

第一笔订单来自杨成兰的大学老师,在与对方反复确认,这不是友情订单后,她仿佛找到了方向,于是推开电商这扇“窗”,在淘宝上开设“倚山人手造生活”店铺。经一段时间运营,店铺获得了“淘宝手艺人”称号,被列入“手工党的手作好店”合集。

“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负责人杨成兰在工坊查看土布

有了订单,杨成兰带着丰登侗寨的妇女们回归到从前的生活。初春,在山里种下棉花和萝蓝草;夏末,将蓝草的嫩叶采摘,放入染缸中自然发酵成为蓝靛染料。秋天,用木制纺纱机将新采的棉花纺成纱线,用织布机织成土布。随后经植物染料的数次浸染及晾晒、涂上蛋清经“十染十漂十捶”,熏蒸后晒干——这一古法,传承了2000多年。

除生产侗布外,杨成兰团队还研发各色土布。植物染色配方至古就有,只是很多遗失在历史长河。他们溯流而上,将其一一捡拾起来。

织娘正晾晒已染色的土布

“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收集了荷叶、槐花、薯莨、板蓝根、花生衣、枇杷叶、石榴皮、核桃壳等100多种可用于染色的植物。有些植物比较“强势”,单独染色就能有很好的固色效果,比如板蓝根;也有些植物染色不稳定,需要其他植物来辅佐。

根据植物本身的色彩,可以想象出布料和棉线被染色后的样子,板蓝根染出靛蓝色,薯莨染出赭红色,花生衣染出浅棕色;有些染色结果却跟想象中大相庭径。比如杨梅树叶染出的布,既非杨梅色,也非绿叶色,“它偷偷藏在内心的色素,为军绿。”杨成兰诗意地比喻。

杨成兰真正成为了“倚山而居的人”,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外出,其余时间都待在村子里。长期与植物打交道,她变得非常“治愈系”。描述染料的时候,她仿佛在讲述有关森林的童话故事,她口中的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杨成兰与研学团队

“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还是一处研学基地,并配套修建了客房,共设13个房间21个床位。

研学团队来此有11个项目体验,包括扎染、烫印染、蜡染、制作侗布、认识植物等。来客的食谱也由“倚山人”团队制定,引导他们品尝当季蔬菜。比如在这个5月,杨成兰告诉客人,现在可以吃到村民刚送来的土豆、韭菜、小青椒和嫩南瓜。

预计到今年暑假,“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的客房同时接待人数能达60人,目前客房大多被订下。村民们很高兴,早早将更多的蔬菜种播撒在土地里,自信满满:“不怕销不完,兰兰那今年来的客人会更多。”

杨成兰仍为人才问题忧心。她认为,村寨美好的未来与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是分不开的,亟需人才将传统的侗布手艺与新潮设计相结合,让侗家土布在现代更有魅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