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市博物馆——触摸、感知立体的“襄阳通史”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5-04-28 17:34:36

依岘山、傍襄水、临汉江,与习家池、岘首亭、凤林关等历史遗迹相互辉映……湖北省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开放近一年来,依托馆藏7万多件珍贵文物,凭借现代化的展陈、丰富的社教活动,让文物“说话”,为公众打开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

襄阳市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   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提到湖北襄阳,许多人会想到《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守城。其实,襄阳的历史非常悠久、厚重,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碰撞的重要节点,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更是人文荟萃之地。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襄阳市博物馆则是一站式了解襄阳历史的文化殿堂。成立于1975年的襄阳市博物馆,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持续展示襄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限的发展可能。

2024年5月,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的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成为襄阳新的文化地标。近一年来,凭借着现代化的展陈、丰富的社教活动,该馆致力于让文物“说话”,为公众打开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

打造沉浸式文化场域

走进襄阳市博物馆新馆,仿佛踏入了一条流淌千年的历史长河。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以面积达6300平方米的空间,系统展示了从史前时期至清代的4000余件文物。这些文物包含金属、陶瓷、砖瓦、漆木、玉石、壁画等门类,构成了一部立体的襄阳通史。

展陈设计突破传统,将襄阳地理特征与历史文化符号融入空间。比如史前时期展厅主题墙以黄土肌理塑形,光纤灯勾勒汉水动态走向,地面光带贯穿展厅,体现汉江对襄阳文明的滋养;三国两晋南北朝展厅将画像砖纹饰解构重组,色调上赭黄与蓝色交织,凸显时代风尚。

“馆内珍藏文物7万多件,述说着襄阳承载的荆楚传奇、三国华章、汉晋风流、唐宋文韵、明清气象。市民游客漫步其中,可在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了解襄阳文化的灿烂辉煌,领略中华文明的璀璨恢宏。”襄阳市博物馆馆长姚练介绍。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依岘山、傍襄水、临汉江,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庄重大方,与习家池、岘首亭、凤林关等历史遗迹相互辉映,有机融入岘山文化旅游区。姚练表示,新馆在设计过程中,精准把握襄阳历史无缺环且各时期文物资源丰富这一独特优势,彰显当地特色,既营造馆内舒适的微环境,又凸显文化氛围浓厚的整体场域环境,建构展品叙事表达的多元空间。

科技赋能,让历史“动”起来

走进新馆,科技与文物的交融无处不在。在“宋蒙襄阳之战”沉浸空间,裸眼3D技术还原攻城守城的惨烈场景,观众可通过体感装置沉浸式“参与”战役;战国漆器展厅内,展柜配合全息投影,展现楚文化的瑰丽;镇馆之宝“中华第一青铜马”置身独立四面展柜,背景以三国墓室为原型,配以汉乐《天马歌》,声光交织中尽显骏马雄姿。“2米多高的青铜马在多媒体互动装置下,其肌肉线条、鬃毛纹理清晰可见,很是震撼。”来自陕西的游客陈佳博说,襄阳市博物馆通过电子滑轨屏、动态沙盘等方式,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数字化不仅提升了观展体验,更拓展了文物研究的边界。2024年,襄阳市博物馆与腾讯合作启动“繁星计划”,完成13件重点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扫描,观众扫码即可360度观赏细节。馆内还推出“文物定制”互动游戏,游客可在线设计陶兽纹饰,生成专属数字藏品。“科技让文物从‘橱窗’走向生活。例如‘动态沙盘’展示长渠灌溉原理,观众触摸屏幕即可模拟水流,理解古人智慧。”姚练说。

在文物保护领域,科技同样大显身手。襄阳市博物馆新馆采用恒温恒湿系统、空气质量监测仪等设备,确保藏品安全。姚练透露:“未来,我们将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揭示更多未解之谜。”

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参加这次活动,我对非遗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亲手体验掐丝和点彩的过程,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参与活动的学生黄馨宇说。近日,襄阳市博物馆在“昭明课堂”活动室举办的社教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20名学生及家长体验技艺,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襄阳市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文化教育的实践场。2024年襄阳市博物馆接待国内外观众21万人次,其中本地观众12万余人次,外地观众9万余人次;新馆开馆以来,博物馆推出165场线下教育活动和164期线上课程,覆盖青少年、市民及特殊群体,参与人数达1.6万人次。其中,“昭明课堂”品牌活动通过“线上云课堂+线下研学”双线并进,将文物知识转化为趣味体验。

据悉,在“江山留胜迹”研学之旅中,学生们可亲手体验弩机组装、诗词问答,或在AR眼镜导览下“走进”汉代陶楼内部。此外,博物馆联合襄阳四中推出的“馆校共育”项目,将课堂搬进展厅,学生通过滑轨屏动态演绎“三顾茅庐”,在互动中了解三国文化。

“我们将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不断完善博物馆建设体系、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服务人群,让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姚练说。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