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他人即地狱,做自己,总有人懂你的奇怪,愿意陪你可爱

月窗读书 2024-04-17 23:08:50

世上有许多人,都被自己的身份与形式所束缚。他们是父母、儿女、妻子与丈夫,是员工与上司,却忘了当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但有一个人,他拒绝一切枷锁,坚定地选择自由,选择自己。他就是人人皆知的哲学家萨特。

1964年,年复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竞赛上,有人终于摘得桂冠——是一个叫萨特的人。但这位获奖者却丝毫没有高兴的样子,相反,他写了一份义正词严的拒绝信。

他说:

"我拒绝任何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他拒绝了世人的赞誉,因为他自己就是荣誉本身。一个人若够好,何须外界誉言?只需做好自己便是。

萨特拒绝领诺贝尔奖的声明

01

这个萨特,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出生于1905年的夏日,萨特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却因病早早离世,留下年轻的母亲独自抚养。这个孩子刚出生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环境虽然恶劣,却也塑造了萨特不被物欲束缚的美好品质。

父母双亡后,萨特独自一人投奔外公家,跟随外公外婆生活。

有些人就是祖师爷追着喂饭。不过萨特的祖师爷都是那些哲学家。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萨特依旧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从小就热爱读书,尤其沉浸于哲学的奥秘之中。经常一看一整天,非常投入,甚至忘记了吃饭。

哲学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人茶不思饭不想呢?

大多数人都不会把哲学当成毕生事业,因为这实在是太空中楼阁了。

于是芸芸众生,忙着赶路,辛辛苦苦,不过为碎银几两。

至于哲学,能吃吗?

既不能让人升官发财,也不能保你衣食无忧。

对于萨特来说,哲学就像是一面明镜,照出了人性的真相。

他看到,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权威,它们总是试图束缚个人的发展。于是,他开始学会质疑一切,勇敢地否定现有的规则。

这份打破规则的勇气让萨特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磁场,越来越多的人敬佩他的才华与敢想敢做的魄力

而后来进入大学,他更是成为了校园里的明星人物。

进入大学后,他才华横溢,深受师生好评。这个小个子青年,虽然身材矮小,但他的才智和想象力却超乎常人。但又特立独行,行为怪异,尤其喜欢讽刺别人,而且讽刺水平一流。

萨特经常取笑老师同学,取笑他们的古板和因循守旧,不过萨特的取笑却是“精致的淘气”,几乎张口就是段子,因此虽然被取笑,老师同学们并不深究,反而萨特被同学戏称为"官方讽刺小品"。

他带着两个好友组成了所谓的"三剑客",在校园里做一些打破常规的事情,引起了无数人的侧目。在那个崇尚循规蹈矩的年代,萨特的行为无疑是颇具挑衅性的。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萨特对自我追求的热忱。相反,他在这一过程中,愈发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决心成为一名作家,用笔墨向世界诠释他的哲学观。

在报纸上发表观点和时评家针锋相对,是萨特的一大乐趣。

这样的日子虽然无忧无虑,但是萨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灵光乍现的观点没有人理解,灵魂没有人共鸣,让萨特偶尔也会感到郁闷。

就这样茕茕孑立过了几年,直到他遇见了波伏娃。

02

有趣的灵魂互相吸引。

1924年,萨特进入大学。在校期间,他遇到了一个让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人——波伏娃。

波伏娃是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孩,同时也是一个热爱哲学的女孩,两人一见如故,迅速走到了一起。

波伏娃与萨特有着相似的灵魂。

他们一同学习哲学、研讨新思想,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上都互帮互助,很快萨特与波伏娃走到了一起。

波伏娃也是个才情横溢的女性,萨特总是鼓励她保持对自由的热爱和好奇心,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萨特对波伏娃说:

“保持最珍贵的自我,保持你对自由的热爱、你对生活的激情、你的好奇心,还有你想成为作家的决心。”

这两个人,尽管有着不同寻常的恋爱关系,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世间罕见的珍品。

萨特顶着一张丑脸,对波伏娃说着笨拙的情话:

“我保护你。”

尽管萨特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丑陋,还是五短身材,然而也只有波伏娃能透过外表看到萨特绝世的才华和有趣的灵魂。

波伏娃在《越洋情书》里对萨特表白道: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

但请你记得,

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

这不是因为骄傲,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

而是因为,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

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萨特的我行我素和坚持做自己让他散发着不同于常人的人格魅力。

波伏娃为萨特的魅力所倾倒,原本在索邦大学追求者无数的校花,在诗里也变成了一个羞怯的少女。

两人“臭味相投”,彼此间无话不谈。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对彼此来说,对方都无可取代。

尽管萨特有过许多情人,但波伏娃始终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约定相爱,但又可以有各自的自由,这样的恋情,无论当时还是现代,无疑都是非常大胆的。

但是两人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相伴,他们的感情超越了战争,超越了生与死。

在战争的洗礼中,两人的感情愈发坚定。即使萨特被捕入狱,波伏娃也从未离弃。相反,她时刻关注着他的处境,给予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这种珍惜对方,共用一个灵魂的关系,成就了萨特和波伏娃这段举世闻名的恋爱。

所以不必因为周围的人不理解你而放弃做自己,总有人懂你的奇奇怪怪,愿意陪你可可爱爱。

03

萨特出身于贫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反而在磨难中成长。他沉浸于哲学与文学,在哲学的耳濡目染下,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

他认为,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己行动的总和。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的,都有选择的自由。

在纷乱的战火中,萨特也未曾放弃自己的追求。即使被捕入狱,他依然不忘向囚犯们传播哲学思想,鼓舞他们抗争。

1939年,战火蔓延,法国陷入了动荡。作为一个深恶痛绝战争的人,萨特被迫重新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气象兵。

虽然他未曾开过一枪,但这个经历却让他对自身的力量产生了新的认识。他意识到,即使是自己这样的个人,在社会的巨大压力面前,也是如此微不足道。

但萨特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在俘虏营里给战友们讲授哲学,激励他们反抗。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逃脱了囚笼,重获自由。

回到社会后,这段军旅生涯让的哲学观点开始落地,也更加朴素,贴近现实。萨特开始了他最重要的创作阶段。

他发表了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书中阐述了: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己行动的总和的哲学观点。

这部著作一经面世,立刻引发了轰动,萨特也从此成为举世瞩目的存在主义大师。

从此,萨特的名声如日中天。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知识分子的沙龙,人们对他都充满崇敬与好奇。但那些表面的赞美,对萨特来说却是一种束缚。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铸就了萨特独特的人格魅力。后来,他的作品《存在与虚无》更是掀起了一股存在主义热潮,彰显了他作为哲学家的地位。

正是因为萨特的坚持做自己,他的内心秩序是稳定的。所以才能不畏危难,同时视金钱地位为粪土。

04

1964年,萨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至大街小巷。对于这一喜讯,萨特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他写了一份声明,宣布拒绝这一荣誉。他说:

"我拒绝任何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这番话无疑震惊了全世界。人们不解,为什么一个如此享有盛名的作家,会拒绝这样一个巍峨的荣誉?

但萨特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告诉记者:

"我不希望自己被埋葬。"

对于萨特来说,诺贝尔奖不过是外在的荣誉,它无法定义一个人的价值。相反,真正重要的是保持自我,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

因此当他获知自己中选诺贝尔文学奖时,萨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

这会让他受到约束,违背了他作为自由人的信念。

对于世人的赞美,他不屑一顾。对他来说,能够成为自己,才是最大的荣耀。

这种做法不为世人理解,甚至后世人也笑萨特傻,但是也不乏一些和萨特有同样信仰的人为他反驳。

相反,拒绝诺奖的萨特并非是个不接地气的傻子,萨特其实是个绝世聪明的人。

木心说,萨特有好几大聪明:他与波伏娃相爱却不结婚,诺贝尔奖给他也不要,这些都体现了他非凡的智慧。

他是当代的骑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真理女神。

05

步入晚年,萨特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的思想却依旧如火般熊熊燃烧。

他与波伏娃一起,投身于反战、反不平等的社会活动中。即使身边有警察前来抓捕,他也毫不退缩,因为他知道,只要人还有意识,就永远不会被束缚。

人们创造了自己,却也被自己所创造。有些人是清醒自愿地选择,有些人却是懵懂无知地被动改变。

但萨特始终坚信,人必须挣脱束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他用一生诠释了这一至理名言,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旗帜。

对于萨特来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的结果。有些人是自觉自愿地选择,成为理想中的样子,而有些人却是被动地改变,被外界的力量所塑造。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萨特都坚信,人必须勇敢地挣脱一切枷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自由。

06

1980年4月15日,萨特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临终前,他告诉波伏娃:

"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也不是。"

这句话,无疑是萨特一生哲学观点的最佳注解。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一至理名言,成为存在主义思想的永恒旗帜。

当波伏娃看着萨特冰冷的身躯,悲痛欲绝。

两人不仅是伴侣,是知己,还是为真理一同奋斗的战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对物欲的崇拜仍是社会主流,掘金者,从众者总会重现,而世上再无萨特。

萨特的死不仅是波伏娃人生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怎能不让人悲痛?

她钻进被窝,紧紧地拥抱着他,仿佛要与他融为一体。

六年后,她也抛开了肉体,终于和萨特一样灵魂永生。

他们虽然离开了,但他们创立的存在主义永远的存在了下来。

萨特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存在主义大师,关键在于他对自由的执著追求。

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不愿被任何荣誉所束缚。对他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保持自我,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

在战争的洗礼中,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用自身的影响力,鼓舞他人勇敢地反抗。即使身陷囹圄,他也从未停止思考和创作,用笔墨诠释他的哲学观。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有些人是清醒自愿地选择,有些人却是被动改变,但无论哪种情况,人都必须努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这就是萨特一生所坚持的信念。他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这一理念,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正如木心所说,萨特是当代的骑士,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活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他的故事,必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与独立。

文 | 流光抛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