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感觉似乎总是把自己困在时间迷雾里,将那些悬而未决和错过逝去的事情当作自己的假想敌,从而丧失了品味与发现的真性情。这是焦虑。
有人说,整天刷手机短视频,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最后觉得碌碌无为,无所事事,除了傻笑,啥也没得到。这是空虚。
有人说,学习如此重要,可是发现很多个彼此相处竟然不是为了彼此学习取暖的,天地浩大而找不到同行者。这是寂寞,是冷。
其实解决的办法有许多。但我以为最干脆直接的办法是,跟我来图书馆,保证焦虑和空虚顷刻一扫而空。
早上七点刚过,学习室里已经端坐着勤奋的身影。这是沉默里的歌唱,安静中的沸腾。他们不声不响,但在耕云种月,描龙绣凤,为自己画一幅蓝图。
四月的阳光从东面大玻璃窗投射进来,学习室里一片和暖。

孙博士今天穿了粉色毛衣,在电脑笔记本健笔如飞。从去年开始,她已经发表了好几篇学术论文。她如此用功,会使那些不读书不来图书馆的人心虚脸红。
我在王博士身后行注目礼,从没当面表达我的仰慕。第一次见到她时就是在图书馆阳光大厅。那时阳光大厅还有学习的桌椅,那时我还在地理学院工作。如今顶着博士头衔的人多起来了,可是真正下功夫钻研有真才实学的博士也许并没有多起来。

戴着耳机奋笔疾书的女孩,我把两朵鲜花放在她桌上,她低声说谢谢,然后又进入自己的秘境探寻中去了。



一个男生匆匆赶到,迅速打开书包进入学习状态。他的室友打游戏到深夜,此时还没起床,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已经早早翻开了书本。


早上七点三十八分,汪老师已经打开了第二文科借阅室的大玻璃门。她的房间一亮,曾经有一个女生站着背闻一多的走廊就不昏暗了。即使一整天只有三位读者,她也像被钉在椅子上一样,从不离开岗位。
一个长发女生拿出喷雾往脸上喷些水,让自己精神起来,然后埋首继续演算习题。
一帧帧独自劳作又彼此呼应的画面,合成了一本图书馆的无声交响合集。看到这些,你怎能不热血沸腾?你甚至恨不能立刻加入到他们当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再虚度了光阴,不再蹉跎了岁月。身在高校校园,不好好利用图书馆就是一种双重浪费。一种浪费的是图书馆的资源,另一种浪费的就是我们的生命。
也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也属社会资源,应当向全社会开放。可能西方国家的高校图书馆有向公众开放的,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但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水准。如果你没在校园内读书工作,那么完全可以选择省图、市图、社区图书室甚至乡村农家书屋,知识殿堂的氛围是一样的。当然我承认自己格外幸运一些。
爱默生在《读书的必要》里说:“在图书馆里,数以百计的亲爱的朋友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只是他们被那些皮革的盒子以及纸张中的巫士所囚禁。而那些思想家们是知道我们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等待我们两百年、一千年甚至是两千年了。他们渴望与我们沟通,向我们表露心声。”
他还引用了琼森说的话:“当你站在那里还在思考应该让孩子读哪些书时,其他的孩子已经把书读完了。每天都要读五个小时的书,无论读什么都可以,你很快就会变成学识渊博的人。”如此读书,你还焦虑空虚寂寞冷?不可能的。
我最佩服的,是在长假里还能坚守在图书馆里的人。他们在此有不可动摇的定力。他们不为人们趋之若鹜肩摩毂击的景点所动,也不为制造焦虑或者博眼球割韭菜的华而不实的营销所诱惑,安安静静,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向自己的目标行进。而我,只是闲闲翻过几页书,如何敢戴上博览群书的桂冠?

“一个人可以通过阅读来体验无数个名人的感受和那些名人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我从这样的阅读者身上,可以看出‘史前时代’、‘黄金时代’、‘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甚至是耶稣的降临,或者是发现新大陆。”这是读书的奇妙之处。不在图书馆里找到众多“爱默生”,恐怕我身心灵都无所依傍,不能看到图书馆里那动人的图画,更无法听到那迷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