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十九位兵团领头人,个个都是打仗是把好手,勇猛无比。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一建立,他们大多数人就去领了军衔,而且军衔都不低。但奇怪的是,四野第二兵团的司令员程子华,他却没有去领军衔,这到底是因为啥呢?
【战场骁将】
国共首次联手那会儿,黄埔军校是两家一起办的学校,招生时也不看你属于哪个党。所以在两家闹掰前,咱们党里有不少人都在黄埔军校念过书。
黄埔军校的学生一大堆,可真正出名的就那么几个,能被上级看中的更是凤毛麟角。
早期那几批学生还算走运,正好赶上军队人手紧缺那会儿,只要战场上立点功劳,就能步步高升。可随着时间推移,军队里的职位慢慢填满了,后面进来的这批人,想要出头可就难喽。
挺多人都不清楚,程子华其实也是黄埔军校出来的。不过他不是在本校念的,而是在武汉分校上的学。
黄埔军校的大本营设在广州,最初整个中国就只有广州有这么一所军校。打从1925年起,黄埔军校开始扩展,陆续开设了分校,而在这些分校里头,武汉分校的名声最响亮。
程子华呢,他是武汉分校走出来的一员。
1926年那会儿,党组织安排他去考试,结果他考上了武汉分校,成了黄埔军校第五期的一员。
那时候,黄埔军校可是响当当的一块牌子,程子华一毕业,就直接进了部队。在打夏斗寅那场仗里,他干得漂亮,上面领导给了他表扬。
但可惜好时光短暂,老蒋叛变革命没多久,汪精卫也跟着走上了这条路,这给我党带来了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为了活下去,也让革命的火种不熄灭,我们党只能选择动手搞武装起义。打完夏斗寅那帮人后,程子华经历了不少困难,最后总算是到了广州。
他被组织安排来广州,参与即将打响的广州起义。但广州那时是国民党的老巢,我们党的力量薄弱,根本动不了他们。
起义没过多久,起义军就决定撤离广州了。程子华一路奔波到了大冶,他打算在队伍里继续积攒实力,瞅准机会给国民党来个狠的。
那时候,守在大冶的是国民党的独立15旅,这部队不是老蒋的亲信部队。在国民党里头,像这样的部队还有不少,它们经常受到老蒋亲信部队的排挤。
老蒋这人吧,就爱搞小圈子,他居然把15旅所在的整个军给缩成了个师。更绝的是,他还把原来的军长给调走了,新师长是他自己的铁杆心腹。不光是军长,部队里原来的那些军官也都被打发走了,换上的全是老蒋黄埔系的人。
15旅名义上是个旅,但实际上老蒋不让他们招募新兵,也不给增加人手。
老蒋那套做法让好多士兵心里不爽,加上黄埔系的军官老是欺负士兵,军里头反他的情绪很快就涨了起来。那时候在部队里当排长的程子华,一眼就看出了这苗头。
他主动跟当地的党组织拉上关系,努力争取那些支持革命的战士。到了1929年12月14日那天,他领着一个营的队伍,顺利发起了起义。
【战场失误】
程子华是一位历经无数战斗的老兵,他经历过反围剿的战斗,并且在长征路上多次建立了卓越的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勇敢深入敌人后方,在冀中地区积极开展抗日工作。
冀中军区在敌人的后方成立,条件非常恶劣。尽管如此,程子华从没抱怨过半句辛苦,反而是领着军区的队伍进行整改。
经过他的一番调整,军区整体战斗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他在军事管理上干得很棒,对待群众工作也同样有一套。
日军老是来扫荡,他就想着怎么带动老百姓,组织起来,再给他们配上武器。于是,他领着大家伙儿的武装队伍,打了好几场辛苦的游击战。就这样,他们一次次地把日军给打退了,冀中这块根据地也稳稳当当地保住了。
他指出了在平原地区打地道战的好处,并且大力推动这种战术。这些在敌人后方作战的亲身经历,给他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45年,日本认输了,老蒋就打算在国内打内战。为了赶紧拿下东北那块地方,上面就让他去当东北局的委员,还让他做冀察热辽军区的司令员,负责管冀察热辽那片根据地。
他打过辽沈战役,还亲自指挥了非常激烈的塔山防守战。1948年4月份,他成了四野第二兵团的头儿,跟萧劲光两个人,一个左膀一个右臂,都是四野出名的猛将。
但就算是这样一位战功显著的将军,战场上也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程子华这次犯的错,差点儿就让毛主席的整个计划都泡汤了。
东北全境解放后,国民党那边基本不行了,老蒋手里就剩傅作义这张底牌了。只要我们军队拿下平津,整个大陆也就解放了。
傅作义心里其实已经拿捏不定,他心底明白,我们党是没法被打败的,可他还是对老蒋抱有那么一丝不切实际的希望。他之所以这么犹豫不决,全都是因为他手里的那张王牌——35军。
毛主席心里明白,要想让傅作义彻底死心,光靠华北那边的兵力远远不够。所以,他给四野下了命令,让他们悄悄进关,给傅作义来个突然袭击,让他措手不及。
接到上头主席的指示后,四野很快组建了一个前锋小队,由程子华负责带队。可出乎意料的是,程子华把这事儿给办砸了。
【主席发怒】
程子华收到的指令是悄悄地向南口和怀来方向移动,去帮华北的第三兵团和第二兵团一起干掉35军。根据毛主席的安排,这可是个大行动。
程子华带领的部队就像一把利剑,如果用得好,能帮上那两个兵团的大忙,一下子就能把35军给收拾了。
35军一旦被消灭,傅作义就无路可退了,到时候他只能乖乖坐下来跟我们党谈判。
毛主席的策略相当不错,但在实际操作时,那三个军团都出了点岔子。说到后面的支援,华北第三军团就是其中一支,由杨成武带领。他们确实按照计划,火速赶到了张家口。
根据毛主席的策略,他们的任务是拦住敌人的退路,不过不是直接去打,而是围着他们,目的是要把35军给吸引过来帮忙。
张家口一旦被敌军围住,第二兵团就得赶紧动手,把宣化和下花园那两地的敌人也给圈起来。
等前面那些安排都搞定后,就该轮到秘密进关的程子华行动了。
他得帮忙指挥两个兵团打仗,得把敌人死死地堵在平张线那儿,接着一下子把他们消灭干净。
不过,当杨成武把张家口给围了后,他没等第二兵团出手,自个儿就先向张家口发起了攻击。傅作义一看这架势,立马就急了,赶紧调动军队去增援张家口。
第二兵团赶到预定地点时,发现敌人已经溜走了不少。
程子华一听说杨成武动手打张家口了,立马带着队伍就往那边赶。走到密云这儿,他心里一盘算,决定先把这个小城给攻下来。
密云虽小,可它地理位置很关键。要是国民党把密云给占了,他们后面的大军就过不来了,因此他打算把密云给打下来。
肯定的是,他在下这个决心前,也是去探过消息的。消息说,密云那时候就一个保安团,人数不到两千,很容易对付。
就这么点儿人马,哪怕他们真的打下了密云,敌军也搞不清到底是哪路神仙干的。程子华心里就是这么盘算的,可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手里的情报压根儿不准,密云那儿藏着一个满编的师呢。
在密云那边花了两天多工夫,他们的动静也被发现了。傅作义一下子就反应过来,四野已经进了关。
他叫35军赶紧奔北平去,别再纠结张家口的事儿了。
由于第二兵团没能准时赶到预定位置,而第三兵团呢,它把主要防守力量都放在了西北方向,这样一来,35军就从南边轻松地撤走了。
35军逃跑的路上没遇到啥阻拦,这让毛主席特别生气。他一连发了两道命令,把三个兵团都好好训斥了一番。
第二军团不分昼夜地赶路,最后在新保安这个地方成功堵住了35军,并且把他们全给打败了,这才算是艰难地完成了打仗的任务。
35军被我军彻底消灭,主要责任在郭景云身上。他们由于是机械化部队,原本我军根本追不上他们的步伐。
不过郭景云感觉风雪太大,行进太辛苦,索性就让队伍歇了两天。就这两天的耽搁,让他们的先机全没了,最后被我们军队给打败了。
打完那场仗后,程子华就离开了部队,结果就没赶上后来的授衔仪式。
按他的能力和在战场上的表现,怎么说也能混上个上将的头衔。但退伍后,程子华的路子依然很宽,他一头扎进了新中国的建设大军里,为新中国的进步出了不少大力气。
不管在哪个工作位置,他始终记得自己一开始的想法,他这一辈子,就是在不断为革命奋斗,也是在默默付出,不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