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魅力之旅

顺风闻知 2023-12-29 15:40:57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它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以艺术的形式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全书219页的文字内容、56页的彩图、16万字,让我们对中国的艺术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的历程》是一部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在这本书中,李泽厚先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美学观点,如“有意味的形式”、“积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等,这些观点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他对每一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特点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下面我从远古图腾、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几个方面向大家分享这本书。

远古图腾。艺术和时代背景、政治背景是紧密相连的。本书从远古时期的骨管、陶器展开,当这些日常器具有了造型和纹样,便开启了“美的历程”。对使用工具的实用性的追求和装饰性的追求,这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陶器的纹饰,如(圆圈、三角),可能这是抽象化了的部落图腾。初现“礼”的雏形。

青铜饕餮。陶器纹饰的风格从活泼走向沉重神秘,是走向青铜时代的无可置疑的实证,宗法制逐渐形成和确立。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商周的美学代表—青铜器,狞历慑人。在那个动辄杀戮、如火如烈的宗法制时期,它们是诚惶诚恐顶礼贡献的宗教礼器,向祖先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实力。神秘恐怖的动物形象纹样,表现出统治者对自身地位的肯定与幻想。

先秦理性精神。先秦,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百家争鸣,理性主义贯穿其中,开始了两千多年的儒道互补。礼乐本是一体,对于图腾信仰的歌舞献祭、器具纹饰。既是乐的早期形式,更是一种森严的礼制。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一伦理的社会生活中(如亲子之爱)。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楚汉浪漫主义。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汉代艺术的题材、图景尽管有些是如此荒诞不经,迷信至极,但其艺术风格和美学基调既不恐怖威吓,也不消沉颓废,而是是愉快、乐观、积极和开朗的。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比如体现了速度感的“马踏飞燕”。

魏晋风度。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在汉代,文学实际只是宫廷玩物。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而到了魏晋时期,开始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义,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竹林七贤和三曹都是重要的推动者。

佛陀世容。动荡的南北朝,人生充满着悲伤、惨痛、恐怖、牺牲,事物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和“合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这似乎非理性所能解答,也不是儒家孔孟或道家老庄所能说明。于是佛教便走进了人们的心灵。北魏的壁画是用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述,来求得心灵的喘息和精神的慰安。到隋唐则刚好相反,是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

盛唐之音。标准和美的理想。概括说来,大体(也只是大体)可划为三种:即魏、唐、宋。一以理想胜(魏),一以现实胜(宋),一以二者结合胜(唐)。苏轼认为杜诗颜字韩文是“集大成者”。学杜几乎成为诗人们必经之途。七律这种形式所以为人们所爱用,也正在于它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严整的对仗增加了审美因素,确定的句形却包含多种风格的发展变化。

韵外之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样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中唐这一条线。爱情诗、山水画成了最为人们心爱的主题和吟咏描绘的体裁。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这时,不但教人膜拜的宗教画已经衰落,甚至峨冠高髻的人物画也退居次要,心灵的安适享受占据首位。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宋元山水意境。宋代讲究理学,艺术彻底从宗教中解脱,城市经济发达,加上宫廷上层对于艺术的重视,因此以宫廷画为代表的对景物、市井、自然的描写讲究细致,真实,是“无我之境”。元代随着政治团体的变化,宫廷画的衰落,因躲避政治而隐世的文人画流行,此时开始显现“有我之境”,即画更体现画者的情志,而不再强调写实。

明清文艺思潮。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大力发展,艺术形式的美感开始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统古文走向末梢,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散文文学出现,如《牡丹亭》《 西游记》。但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有时候一个弯曲就是上百年。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异。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不但再没发展,而且还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感伤文学。如同《红楼梦》只能让贾宝玉去做和尚解脱在所谓色空议论中一样,美学价值却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

至此,这场艺术史的巡礼也告一段落。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从原始社会的陶器、青铜器,到先秦时期的诗歌、散文,再到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最后到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中国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各异,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先秦的诸子百家,再到唐宋的诗词文赋,最后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中国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美的历程》不仅让我们对中国艺术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0 阅读:20

顺风闻知

简介:一切的勇敢源于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