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与沙特核与辐射监管委员会的手紧紧相握——价值900亿元的《核能发展安全与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落地。这份协议不仅关乎核电站防护,更暗藏着一场改写中东能源格局的技术博弈。

2017年沙特国王访华时,中核集团拿下该国9片铀钍矿区勘探权,埋下了今日合作的伏笔。8年后,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温气冷堆技术成为破局关键:其模块化设计完美适配沙特中小电网,400℃余热可直接用于海水淡化,解决该国40%淡水缺口。
协议中“成立联合工作组”的条款,实则是中国核建向沙特输出整套监管体系。成都论坛现场的技术手册显示,沙方已采用中国核应急指挥系统模板,这在三年前还是法国阿海珐的禁脔。
安检设备暗战:中国辐射探测器攻占海湾VIP通道在迪拜世博会入口,中国同方威视的CT型行李安检机正以每分钟120件的速度扫描包裹。沙特海关关长私下透露:“德国海曼的设备检出率88%,中国机器达到93%,价格却只有七成”。这种性价比碾压,让中国核技术设备两年内拿下海湾国家75%新增市场份额。

更隐秘的较量在核燃料领域。中核集团独创的铀矿“地浸法”开采技术,使沙特沙漠铀矿提取成本从80美元/磅降至52美元,直接冲击美国铀能源公司的中东布局。
安全牌背后的能源替代:沙特日均少烧30万桶原油沙特核能控股公司内部文件显示,计划2027年前投运的两座高温气冷堆,每年可替代1100万桶原油发电量。这相当于每日少烧3万桶——虽不足该国日均产量3%,却是摆脱石油依赖的破冰之举。
中国核建的底牌在于全产业链控制:从蒙维基地的煤制核石墨,到广西生物质乙醇提纯技术,甚至流延辊筒这类小众设备均实现国产化。这种“不给西方留缝”的生态,让法国电力集团中东总裁在闭门会上直言:“中国人正在复制高铁模式”。
900亿安全账本:培训300人军团VS美国NRC认证备忘录中“为海合会培养300名核人才”的条款,实为技术标准输出。参加成都培训的沙特学员发现,教材中70%案例来自中国秦山核电站,而非传统的美国三哩岛事故分析。
这种软实力渗透更具杀伤力。沙特核电招标文件显示,要求供应商必须兼容中国华龙一号的数字化仪控系统——这项原本为法国玛氏集团设置的技术壁垒,反而成了中广核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