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黄氏家族跨越三地的教育“换壳”闹剧,撕开了教培行业监管的脆弱面纱。从县城到省城,他们以“金蝉脱壳”之术游走于监管缝隙,将教育异化为资本腾挪的工具。这场持续数年的迁徙式经营,不仅暴露属地监管的断裂、信用惩戒的失效,更折射出教育产业化浪潮下制度套利的深层危机。当失信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当监管信息困于地域孤岛,教育机构的“变形记”便成为一场必然的荒诞剧。
本文从监管体系的结构性漏洞切入,剖析跨区域执法困境与制度性套利逻辑,追问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的边界,最终指向穿透式监管体系的构建路径——唯有以技术赋能打破信息壁垒、以制度重构压实主体责任,才能终结这场“猫鼠游戏”,让教育回归育人之本。

▲ 民办学校高价求学,同时校外教育培训。
校外教育培训“换壳游戏”背后的监管迷局
特约评论员 高山
在浙江省的版图上,一个教育家族的迁徙路线图正悄然勾勒出校外教培行业的监管困局。从云和县到丽水市,再转战省城杭州,黄氏家族用“致能教育”到“渤澌科技”的壳资源转换,上演着现代版“狡兔三窟”的戏码。这场持续数年的“换壳游戏”,不仅折射出校外教培行业失信经营的顽疾,更暴露出监管体系中的结构性漏洞。当校外教育沦为资本游戏的道具,当监管沦为猫鼠游戏的配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场闹剧背后的制度性症结。

▲ 黄氏家族李桂平。
一、迁徙式经营:监管体系的断裂带
黄氏家族,从县城到地级市再转向省城的“三级跳”,本质上是对属地监管的精准规避。云和县作为浙西南山区小县,教育市场监管力量薄弱,这为初期违规经营提供了温床。
当纠纷在县域层面发酵时,经营者通过向地级市丽水转移阵地,轻易摆脱了县域监管的追踪。而当地级市监管部门启动调查程序,企业又迅速在省级层面完成“金蝉脱壳”。这种“降维打击”式的经营策略,精准击中了我国教育监管体系中属地管理原则的软肋。
监管信息系统的碎片化现状,使得跨区域监管协作形同虚设。丽水市场监管部门对“致能教育”的处罚记录,在杭州市场监管系统中可能只是档案室里的几页纸张。当黄氏家族在杭州注册新公司时,市场监管部门难以通过现有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其在丽水的违法记录。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为失信主体提供了改头换面的制度空隙。
监管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更让跨区域执法成为纸上谈兵。基层监管部门往往面临编制紧张、专业力量不足的困境。
以云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整个教育行业监管科室仅配置3名工作人员,却要面对全县数百家教育机构。当违法主体跨区域流窜时,基层监管部门既无足够精力追踪,也缺乏跨区域执法的制度支持。

▲ 黄氏家族创办致能教育。
二、制度套利:违法成本的洼地效应
现行法律法规,对教育机构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与其可能获得的经济收益严重失衡。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对违规办学行为的最高罚款额度仅为违法所得1~5倍。对于动辄收取上百万元培训费的教育机构而言,这样的违法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黄氏家族在丽水被查处的案例显示,其违法所得超过300万元,但最终处罚金额仅为50万元,这种“九牛一毛”式的惩罚力度,实质上形成了“违法激励”。
企业注销制度的漏洞,正在成为失信主体的“逃生通道”。我国现行《公司法》规定,公司清算期间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但现实中,“致能教育”在面临诉讼时,通过快速注销原公司、注册新主体的方式,成功逃脱了债务清偿责任。
这种“假清算真逃债”的把戏,暴露出企业退出机制中的监管盲区。
应该是信用惩戒机制的失灵,使得“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成为空中楼阁。虽然我国已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但在教育行业的具体实施中,信用修复机制的不完善、联合惩戒措施的不落地,导致失信主体能够轻松“洗白”。黄氏家族在丽水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后,仍能在杭州顺利注册新公司,正是信用惩戒链条断裂的典型例证。

▲ 云和致能教育创办人黄氏家族黄岩兴。
三、破局之道: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机构监管信息平台势在必行。这个平台应当整合市场监管、教育行政、税务、银行等多维度数据,实现教育机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追踪。
我们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监管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实时共享,确保失信记录能够跨区域、跨部门无缝对接。当某教育机构在甲地出现违规,乙地监管部门在审批新设机构时即可实时预警。
同时,我们要完善教育行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构建事前防范的防火墙。除了常规的办学资质审查,还应建立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背景审查机制。对于有失信记录的自然人,应当设定行业禁入期限。同时引入保证金制度,要求教育机构按规模缴纳风险保障金,为可能出现的退费纠纷提供资金保障。
推动监管权责体系的重构,建立“行为监管+机构监管”的双重模式。突破传统的属地监管框架,建立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对于连锁型教育机构,实行总部所在地牵头监管制度;对于频繁变更注册地的机构,自动触发重点监管程序。同时赋予消费者协会集体诉讼权,构建“行政监管+民事追偿+刑事追责”的三维治理体系。
在这场教育“换壳游戏”的闹剧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家族的投机取巧,更是整个监管体系的时代之问。当教育产业化浪潮与监管现代化进程产生速度差,类似黄氏家族式的制度套利者必然趁虚而入。
破解这个困局,需要超越个案思维的制度重构,需要打破地域壁垒的技术赋能,更需要坚守教育初心的价值回归。唯有建立起穿透迷雾的监管之网,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市场重拾诚信根基。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