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笼罩,导弹划破乌克兰宁静的夜空,爆炸的火光映照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俄乌冲突,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更是地缘政治棋盘上,两种力量激烈碰撞的缩影。美国主导的“海权”国家与试图崛起的“陆权”力量之间的对峙,在乌克兰这片土地上愈演愈烈,将中国和俄罗斯推向了这场大国博弈的中心。普京的“特别军事行动”究竟是出于何种战略考量?这场冲突又将如何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为了明白冲突的起因,得回望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局势变化。北约不断向东扩张,就像逐渐逼近的阴影,持续减少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地带。
1999至2004年间,北约两次扩大边界,其范围延伸至俄罗斯边境。波兰、捷克、匈牙利及波罗的海三国相继成为北约成员国,这让俄罗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压力。乌克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成为地缘政治争夺的焦点。因其广阔领土、丰富资源和连接俄与西欧的战略地位,乌克兰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乌克兰是个关键的能源通道,它边的克里米亚半岛是黑海的屏障,对俄罗斯南边防务和全球航线极为重要。2014年那次乌克兰危机,标志着俄乌关系的改变。
俄罗斯认为,亚努科维奇被亲西方的政府推翻是西方策划的“颜色革命”,目的是让乌克兰成为西方的一员。乌克兰提出想加入北约,这让俄罗斯非常不满,因为这是触及俄罗斯底线的行为。在普京看来,北约的东扩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北约导弹将能够在数分钟内抵达莫斯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这就是普京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根本逻辑。
普京的强硬态度是他长期计划的继续。自2000年上台起,普京就专注于增强俄罗斯的国力和全球地位。在国内,他打击寡头,重振经济;在国外,他强势捍卫国家利益。从第二次车臣战争到2008年的俄格战争,再到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普京始终以铁腕手段维护俄罗斯的“后院安全”。俄乌冲突,正是这种战略思路的延续,是对北约步步紧逼的强硬回应。
这场俄乌冲突并不仅仅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它背后是更大的国际力量角逐。美国为了保持其全球主导地位,利用这次冲突来削弱俄罗斯,加强欧盟的力量,并提升自身的全球影响力。美国采取了一种“双轨策略”,一方面声称要调解俄乌矛盾,另一方面却不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美国将这场冲突视为一种可控的“代理人战争”,希望通过消耗俄罗斯的实力来达到自身的战略目标。
冲突爆发后,美国迅速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从“标枪”反坦克导弹到“毒刺”防空导弹,再到各种先进的无人机系统,美国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毫不掩饰其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立场。同时,美国联合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切断其与国际支付网络的联系,并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进行封锁。美国在能源上玩得很关键。欧洲一直用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但现在美国想利用这场冲突,把欧洲的能源情况给变一下。它把俄罗斯说成是个不靠谱的能源供应商,然后大力推销自家的贵液化天然气给欧洲,想这样就能更好地控制欧洲。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俄罗斯的行动是否间接帮助中国制约了美国?中俄关系复杂微妙。尽管双方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但合作基于互利互惠,并非建立军事同盟。俄罗斯遭受西方制裁时,中国在其金融、能源和贸易上给予了关键帮助。中国扩大了从俄罗斯的能源购买,并成为了其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助力俄罗斯经济保持稳定。
中国的帮助不是随便给的。中国总是遵守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中保持中立立场,并且提倡通过和平对话解决问题。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层面的考量,并不意味着中国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所以,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援助,而是各自需求与合作的体现。俄罗斯的行为可能让美国分心,中国的帮助则减轻了俄罗斯的经济负担。两国在这场冲突中都力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俄乌冲突是冷战后东西方力量对抗的集中体现。美国主导的“海权”国家与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陆权”国家之间的博弈,是地缘政治的永恒主题。
美国战略界奉行的“世界岛”理论认为,控制欧亚大陆就意味着掌握全球霸权。因此,美国一直试图遏制“陆权”国家的发展,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俄乌冲突反映了大国间的权力争夺。美国想借此削弱俄罗斯,增强对欧洲的控制,保住其全球老大位置。俄罗斯则想保护自己的战略空间和安全,破解美国及其盟友对其的包围。这场冲突的结果将对世界未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