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计》(简读本)——第十计抛砖引玉

齐甲斌啊 2025-04-27 17:24:52

●原书解语

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抛出与所引类同的东西诱惑对方,趁其迷惑懵懂之时袭击他。

●原书批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译文:诱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巧妙的并非利用相似之处,而是利用同类事物,从而增强迷惑性。用虚张声势的旌旗、金鼓来诱敌,属于相似之法;而抛出年老体弱的士兵或制造缺粮假象来诱敌,则属于同类之法。例如春秋时期,楚国出兵征伐绞国,一直攻打到绞国都城南门外。莫敖向楚王献计说:“绞国虽小,但其国君轻狂,轻狂的人往往缺少智谋。建议抛出无掩护的打柴人去诱惑敌人。”楚王采纳了莫敖的计策。于是,第一天,对方的士兵抓走了三十个楚军的打柴人。第二天,对方士兵争先恐后出城,在山上追捕楚军的打柴人。楚王一方面派重兵把守北门,断绝对方出城士兵的回路;另一方面在山下设伏兵,两面夹击,大败绞军。最后迫使对方签订了投降条约,得胜而归。又如春秋时,孙膑用减灶示弱的方法,诱杀庞涓也属此类战例。

●计谋精要

“抛砖引玉”本义是以自己劣质的东西引出对方同类珍贵的东西,语出宋·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在军事上,其核心在于“引蛇出洞”,所抛之物与所引之物必为同类。例如,我方事先占据有利地势或重兵设伏,用老弱之兵引诱敌人追击,使其暴露,然后乘机击败敌人,这就是该谋略的具体应用。类同诱敌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以涣散诱敌,使其自以为“攻其不备”;以弱诱敌,使其自以为“稳操胜券”;以虚诱敌,使其自以为“乘虚而入”等。此计成功的关键在于敌将心智蒙昧,易被假象蒙骗,是一种用假象调动敌人出洞,引诱敌人深入,伏而袭之的谋略。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质变及其制胜机要

由此可见,原书作者点到“蒙卦”,用其变易,使“颐卦”质变为“泰卦”,其中阴阳协变:弃类诱同,示假隐真。以此来诠释实施“抛砖引玉”之计前后,敌我态势的质变及其制胜机要。

《孙子·势篇》曰:“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意思是: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示以假象,敌军一定会被其所骗;给敌军一点小胜利,敌军一定会为其所诱。用能取胜得利来诱使敌人听从我方调动,用重兵设伏,严阵以待。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引蛇出洞:我方抛出“不备”“不意”“虚弱”“寡少”等假“玉”,诱使敌人出来活动,使其暴露。再暗中断绝其归路,予以消灭。

2.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诱进来,使其处于孤立的不利境地。例如,匈奴单于用老弱病残之假象引诱刘邦入白登之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战例。

3.严阵以待:用隐蔽严整的埋伏等待深入的敌人,待敌人进入包围圈,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歼灭敌人。

●经典战例

抛樵夫打柴引出绞军捉拿

断归路设伏楚军智取绞城

公元前700年,绞国都城(今湖北郧县西北)南门附近,战旗猎猎,戈戟闪闪,楚国大军前来进攻绞国,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然而,城墙坚固巍峨,城头上守备森严,一时难以攻入。楚武王一筹莫展,召集文臣武将商议攻城谋略。

有个当莫敖的官员对楚王说:“听说绞国国王一向草率从事,缺少谋略,又听不进忠谏。臣以为此番争斗,只能智取,切忌硬攻。”莫敖如此这般地献计,楚王大喜,即令将士照计而行。

第二天,天刚亮,从楚营中走出一些樵夫,去北门外的山上砍柴。城头上的守军看得真切,忙向国王报告。国王发令:“马上派人去捉拿楚军的樵夫。”一支轻骑从北门风驰电掣般冲出,来到山下,生擒了30个樵夫。

第三天,楚王派出更多的樵夫上山砍柴。绞国国王得讯后,说:“这次要派出更多的人给我前去捉拿。”一位谋士跪谏道:“大王,臣以为不可轻举妄动。”国王喝问道:“这是为何?”谋士说:“昨天我们轻而易举地捉了30个楚人,今日他们又派出樵夫,竟然不派军队保护,这些樵夫会不会是敌人的诱饵呢?”国王生气地说:“什么诱饵不诱饵的!人总是要吃饭,做饭要烧柴,他们不上山砍柴,难道砍自己的脚当柴烧?至于没派军队保护,这是他们的疏漏。敌人的重兵在南门,我们要装出仍然重兵把守南门的样子,而把兵力调出北门,一个突然袭击,捉尽山上的樵夫,让他们无柴做饭,不撤军才怪呢!”谋士还想说什么,国王却挥手让他退下,发出令旗,调兵遣将。

绞将领兵冲出北门,驰于山下,忽听金鼓大振,杀声四起,山林中的伏兵蜂拥而至,绞兵陷入重重包围中,难以冲出,惊慌失措,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楚军大败绞军,又兵临城下,两面夹攻,绞国国王只得签订了投降条约。

0 阅读:2

齐甲斌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