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百日政绩空空,普京停火大礼藏杀招,中方撂下狠话控节奏

邱震海 2025-04-30 09:41:38

各位朋友,大家好。

4月29日要和大家分享的几条消息虽然比较琐碎分散,但其实形散而神不散,背后隐藏着一条有关国际关系微妙而深刻的脉络。

第一条消息。

我在28日提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此前表示,本周特朗普将就是否退出俄乌斡旋一事做出决定。

与此同时,我还提到,本周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俄乌停火,都会出现转折。

现在,根据我们得到的最新消息。

4月29日早上,莫斯科方面宣布,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从5月8日到5月10日在乌克兰境内实施为期三天的停火。

这件事是否与特朗普本周要决定退出俄乌斡旋有直接相关?我们暂且将其当作一个开放命题放在这儿,大家可以先思考。

大家知道,4月30日特朗普就上任满一百天了,而在此之前,朝鲜方面曾证实朝鲜军队已经进入乌克兰或俄罗斯境内,帮助俄罗斯攻打乌克兰。

同时,4月28日,普京公开对朝鲜的帮助表示了感谢,感谢他们帮助俄罗斯解放了库尔斯克地区。

鉴于特朗普上任即将百天,不管是俄朝的互动,还是俄罗斯宣布停火,背后可能都存在一些脉络,稍后我会详细分析。

第二条消息。4月29日上午,中国外交部官方号发布了一则名为《不跪!》的中英双语短视频。

接着29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官方号又发表了中国外长在巴西参加金砖国家外长会议的讲话,即“妥协退缩只会让霸凌者得寸进尺”。

这些表态的含义,我想不用过多解释,其实就是在明示美国,中国不会向美国退缩。

中国的表态是否意味着中美要谈判?普京宣布停火三天又是否是在回应特朗普,或意味着长期停火?

01

长话短说,先来聊第一条消息。

我认为,俄朝之间的互动其实是在向美国施压。

因为朝鲜派兵援俄这件事,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只不过俄朝之前都没承认,现在俄朝公开承认这件事,其实就是在告诉美国,不要施压俄罗斯。

与此同时,普京也给了特朗普一个面子,也就是在他上任百日之际宣布停火,所以普京现在其实对特朗普进退有余,进可攻退可守。

说实话,在上任满百日之际,特朗普现在是灰头土脸,不仅百日支持率创下了80年来的新低,中美贸易战、俄乌谈判上也没得到成果。

为了给自己找脸面,特朗普几天前还表示,所谓的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只是一个“玩笑”。

所以此时此刻,普京与特朗普之间的互动颇为微妙,而普京宣布的三天停火,也可以说是给特朗普的“大礼”。

此前,特朗普就宣称要在4月20日复活节与普京谈成俄乌停火,5月8日实现停火。

但前几天普京并未理会他,使得特朗普破口大骂,有失风度。

如今,普京先是承认并感谢朝鲜出兵,接着又宣布三天停火,这既给了特朗普些许颜面,又让他感受到压力,足见普京政治手段的高超。

但大家都清楚,美国要的是真正的完全停火,而不是三天的暂时停火。

从时间上看,4月29日距离5月8日-5月10日还有十多天,若普京与特朗普在此期间谈判顺利,停火或许会顺势延长。

当然,不会宣布永久停火,可能会宣布停火一个月,最多如特朗普之前提议的停火3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普京明确表示不会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

那么美国开出的停火条件是什么呢?

四天前,即4月25日,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在莫斯科与普京会面,双方交谈了数小时。

据后续消息,史蒂夫・威特科夫代表特朗普向普京承诺,无论泽连斯基态度如何,美国将公开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同时承认俄罗斯占领的乌东四州。

此前,特朗普在周末与泽连斯基讨论时,其实就是试图向其施压。但泽连斯基回到乌克兰后表示,放弃对克里米亚的主权,需修改宪法并进行全面公投。

换句话说,美国是单方面向俄罗斯作出了承诺,这使得局势更加复杂。

那么,普京在29日公开表示的不接受美国条件,其实已经不是讨价还价了,而是在拉扯。

坦率地讲,双方都是高手,但是“二普”之间,普京显然更高于特朗普一筹。

02

再来看中国。

中国方面肯定没有给美国打电话,但中国的财政官员与美国有过一些接触,这是为了了解情况、测试底线。

美国也在试图了解中国的底线,至于双方是否会马上开始谈判,目前还不好说。

也许会很快开始,也许还会再等等,就像我之前建议的那样,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

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不跪!》这一视频,先发中文版,再发英文版,这比较少见。

这显然是在表明一种强硬态度,明确表示绝不屈服。

下午,中国外交部又引用了外长在巴西的讲话,强调“妥协退缩只会让霸凌者得寸进尺”。

无论谈还是不谈,这都是在发出一种信号。可以说,中国目前也在进行极限施压,且主导权更多地掌握在中国手中。

中俄两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心有灵犀。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明天是特朗普上任百日,中国绝不会给他送礼,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开始谈判,至少要撑过五一假期。

从长远来看,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斗中有谈”,“谈中有斗”,“斗而不破”,“长斗长谈”。

也就是一边谈一边斗,这大概是一个常态。

03

最后,我想给大家讲一下,4月28日加拿大举行了大选,由现任的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领导的自由党取得了胜利。

这一结果预料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卡尼至少在拒绝被美国吞并的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强硬,可以说他是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因此,未来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关系走向如何,我本人非常感兴趣。

就在28日晚,加拿大方面宣布马克·卡尼当选之际,特朗普又再次重申了他要吞并加拿大的观点,可谓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这表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美加之间可能会有“连连好戏上台”。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继续观察未来事态的发展。

正如我上面所讲,我今天讲述的内容很散,涉及俄乌、俄朝、美俄、中美、加拿大和美加等话题。

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事务处理到如今,可以看出,世界格局显现出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迹象已经显现,这其中主要玩家之间的关系大概都会发生改变。

毫无疑问,中美、美俄、中欧等之间的关系都将发生改变。

俄欧之间的关系另当别论,但美欧之间的关系已经相当敏感,中欧之间现在还算平静。

我之前就提到过,无论是在中美贸易战期间,还是在未来的中美战略博弈之际,中国对于加强与欧盟、周边东南亚以及日本和韩国的关系,都已经提上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

此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被考虑在内。

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美国传统的好朋友和盟友关系,但如今,在自由贸易和全球格局问题上,它们都与特朗普政府离心离德。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他们在对中国的担忧上,似乎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就如同我之前在中美贸易战的问题上提到,世界格局正经历着微妙且长期的结构性战略变化。

即便未来3~6个月或3~6个星期的短时间内,中美贸易战可能会有所转缓,我们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美关系是“斗中有谈”,“谈中有斗”,“斗而不破”,“长斗长谈”。

那么,中国与欧洲还有加拿大的关系呢?我们都知道,加拿大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与美国产生千丝万缕的矛盾。

至于中国与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的关系,又将如何发展?

截至目前,日本与美国尚未解决所有分歧,日本的国民党党魁上周末访问了中国,预计石破茂可能在5月或6月访问中国,因此石破茂也要在中美之间保平衡。

中国在4月8日和9日召开了周边工作会议,周边包括日、韩、东南亚。

会议内容提到,欧洲将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而且这一战略重点是结构性、

长期性、战略性的。

因此,我想再次强调我在讨论中美贸易战时提出的两个建议:

第一,对内而言,一方面要托住企业,另一方面要帮助企业转型,详细情况不再说明;

第二,对外而言,则应强化小多边合作,并弱化与有关国家的战略冲突和意识形态。

而这种“一强一弱”,将在一段时间后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新的阵线,同时也会促进国内民营企业和经济的发展。

1 阅读:220

邱震海

简介: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有30年媒体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