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断崖式领先”的姿态横扫票房榜,上映仅7天票房突破50亿,占春节档总票房的51.3%13,成为影史首个仅凭两部电影便破百亿的动画系列。
影片延续了前作“反叛者”的叙事内核:哪吒从“魔童”到英雄的成长,始终伴随着“莽”——他冲动、愤怒,甚至“一点就炸”8。这种“莽夫”设定看似冒险,却精准击中了观众对“不完美英雄”的共情。正如豆瓣影评所言:“哪吒的莽,是少年对抗偏见与宿命的武器,也是观众心中未被驯化的热血。”6
市场数据佐证了这一选择:春节档首日票房破18亿,连续7天单日票房超10亿,观影人次达1.82亿,均创历史新高15。高票房的背后,是观众对“哪吒式莽撞”的认可——在高压社会中,这种“不服输”的莽劲,成了宣泄情绪的出口。
若仅有“莽”,《哪吒2》或许只是一部爽片。但影片通过“义”的刻画,完成了从商业爆款到文化符号的跃升。
家庭之“义”:李靖夫人陪哪吒踢毽子的温情片段,成为全片泪点之一。母亲对哪吒的无条件接纳,消解了“魔童”标签的冰冷6。这种中式家庭观,让观众在“莽”之外看到柔软。
友情之“义”:敖丙与哪吒的羁绊从敌对转向共生,两人海边踢毽子的场景呼应了前作,也隐喻了“异类相惜”的普世价值6。
苍生之“义”:影片将传统神话中的“逆天改命”升级为“守护苍生”,龙族甘愿世代镇守海底的设定,虽被批“愚忠”,却暗合了中国人对“集体大于个人”的价值认同68。
这种“义”的多元表达,让影片跳脱出单纯的热血叙事,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正如海外影评所述:“《哪吒》用动画语言重构了中国神话,既保留传统元素,又赋予现代精神。”4
三、争议与启示:当“莽”撞上市场逻辑尽管票房登顶,《哪吒2》仍面临争议:
高票价争议:春节档平均票价50.9元,同比上涨4.1%15,部分观众质疑片方“收割情怀”。
叙事瑕疵:有影评指出,影片为强化冲突刻意简化逻辑(如反派动机单薄),笑点设计也被批“低俗”68。
然而,争议恰恰证明了影片的破圈效应。光线传媒凭借《哪吒2》单季度利润预估超12亿1,资本市场用涨停回应了“莽夫”的商业价值。这启示行业:观众既渴望技术革新(如《哪吒2》的精美画面),更期待情感厚度——莽撞的哪吒能成功,因他始终“义”字当头。
从票房神话到文化破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胜利,是“莽”与“义”的胜利,更是中国动画工业体系与文化表达的双重突破。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冲向50亿票房时,他不仅打破了国产动画的天花板,更证明了一件事:观众永远愿意为好故事买单——哪怕主角是个“莽夫”,只要心中存义,便能义薄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