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河大大礼堂火灾,反思毕业论文的“防火”价值

深夜,火光映红了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天空。那是一座承载着河南近代高等教育历史的大礼堂,却在修缮过程中,遭遇了一场无情的大火。这场火灾,不仅让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屋顶坍塌损毁,更让我们对毕业论文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早在2022年,一篇名为《教育建筑遗产的消防与可持续保护利用研究——以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为例》的硕士学位论文,就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论文的作者翟羽佳,在导师蒙慧玲的指导下,深入探讨了教育建筑遗产的消防问题及其可持续保护利用策略。蒙慧玲教授,作为河南省消防协会科学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她的研究方向正是建筑防火和建筑节能。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篇具有前瞻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似乎并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当大礼堂的火灾发生后,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论文的意义,仅仅是为了衡量学生水平、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证吗?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学生学术能力的体现,更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贡献和预警。在这篇论文中,翟羽佳同学提出了针对教育建筑遗产的消防和可持续保护利用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学校能够更早地认识到这篇论文的价值,加强对校园建筑遗产的消防安全管理,或许这场火灾就不会发生。这也提醒我们,毕业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要关注其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河大大礼堂的火灾,是一次沉痛的教训。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也让我们对毕业论文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以这次事件为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毕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