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种人”跟谁在一起,就是谁的灾难,遇到一定要远离,别不信

大麦说说 2024-04-09 10:35:56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常言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这句谚语在古代就已经广泛流传,并被视为对人心难测、表象与本质可能有巨大差距的一种深刻描绘。

一个流传较广的版本是这样的: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姓李的人家,世代以画画为生。这家人有一支祖传的神奇毛笔,画出的东西能变成真的。然而,村中有个小偷叫王二,他在偷窥时发现了这个秘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看到了李家人用这支笔画饼,饼立刻就变成了真的。王二心生贪念,企图占有这支神笔。后来,村里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纷纷要求李家人给他们画东西。这个故事反映了人心的复杂和贪婪,以及了解一个人内心的难度,与“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谚语的含义相契合。

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有些人,与之相交,如沐春风;而有些人,却像是灾难的源头,与之相伴,总伴随着种种不幸。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灾星”般的人物,遇到他们,最好还是绕道而行吧!

一、口蜜腹剑的伪君子

警惕!口蜜腹剑的伪君子就在你身边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有一种人你需要特别小心,那就是口蜜腹剑的伪君子。

《黄帝内经》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告诉我们,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对于这类人,我们也要学会提前预防,不被他们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他们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表面端庄大度,实则心机深沉,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他们可能给你致命一击,他们的话语像蜜糖一样甜,但背后却藏着锋利的剑。

《孝经》中提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告诉我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会由内而外地尊重和爱护他人。

而那些伪君子,他们虽然口头上对人尊敬有加,但实际上内心充满了恶意和算计。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与这种人相处,时间一长,他们的真实面目就会暴露无遗。他们善于伪装自己,但关键时刻却可能背叛朋友,甚至落井下石。

二、搬弄是非的小人

警惕搬弄是非的小人,远离无端的纷争

古有明训:“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无中生有,造谣生事,这类搬弄是非的小人,就像是潜藏在暗处的阴影,时刻准备煽风点火,制造混乱。

《诗经》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些小人的言语,如同锋利的刀剑,虽不见血,却能伤人至深。

他们如同《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肆意妄为,欺压弱小,不仅仅是挑拨离间,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陷害他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写道:“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这些小人习惯于搬弄是非,以此为乐,却不顾及他们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他们如同毒蛇,潜伏在暗处,等待机会给予他人致命一击。

谚语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些小人的言行,就如同暗箭一般,让人防不胜防。

他们的话语,表面上似乎是在关心你,实则暗藏玄机,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他们设下的陷阱。

三、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

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岛

在古代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被称为“铁公鸡”的人,他极度自私,从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财物或知识。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想从他那里借到任何东西都是不可能的。他总是说:“我自己的还不够用呢,怎么能给你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

如今,这样的人依然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构筑起一座座心灵的孤岛,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漠不关心。

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某些贵族,只看重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对他人的困苦视而不见。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某些朝代的贪官,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们的行为,与《齐民要术》中提倡的“勤力务时,无夺农时”的农耕精神背道而驰,完全忽视了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再回到文学作品,《三个火枪手》中的米莱狄也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她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

与这种人交往,你很难得到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因为他们只会在需要你的时候对你笑脸相迎。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利用关系上的,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你。

四、情绪不稳定的暴躁者

情绪不稳定的暴躁者:小心触碰“雷区”

哎,说到情绪不稳定的暴躁者,那可真是“一点就着”啊!他们情绪波动大得就像过山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他们会是什么状态。

这种人啊,就像《水浒传》里的李逵,虽然是个豪杰,但那一言不合就抡斧头的性格,实在是让人心惊胆战。

与这种人相处,你得学会“走钢丝”的本领,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触碰到他们的“雷区”。这感觉就像是在地雷区行走,你不知道哪一步会踩到“炸弹”。

长期与这样的人为伍,别说心情受影响,就连自己的身心健康都可能受到波及。毕竟,谁愿意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呢?

《三字经》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但这些人啊,似乎是“性本躁”。当然,我们不是说他们没有善良的一面,只是说他们的情绪太容易失控了。

就像有些名著里描述的那样,这种情绪不稳定的人,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你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爆炸”,也不知道“爆炸”的威力会有多大。

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还是选择远离这种“危险物品”为妙。

生活已经足够复杂了,我们不需要再给自己添加额外的压力。

五、缺乏责任感的逃避者

缺乏责任感的逃避者:面对问题,选择“隐身”

在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懒散的农夫。每当田里需要耕作或家中需要修缮时,他总是能找到各种借口躲避劳动。久而久之,村里的其他人都知道了他的脾性,也就不再找他帮忙。这个农夫,就像现代社会中那些缺乏责任感的逃避者。

现代人常说:“责任重于泰山。”然而,对于逃避者而言,这句话似乎并不适用。他们遇到问题总是选择绕道而行,就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虽然起初勤劳肯干,但当生活的重压袭来,他选择了逃避,放弃了原本的责任和担当。

这种逃避责任的行为,在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那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就形象地描绘了那些总是把问题推到明天,逃避今天责任的人。

逃避者的行为,与《道德经》中“大道废,有仁义”的思想背道而驰。

当大道废弃,仁义不存,逃避者便失去了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担当。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从未选择逃避。他的坚韧和担当,与逃避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保尔相比,逃避者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逃避者或许能暂时避开问题,但问题终究会找上门来。

到那时,他们不仅要面对原本的问题,还要承担逃避带来的后果。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需要有一定的包容心和判断力,不能一概而论地将所有人都拒之门外。

对于那些明显带有负面能量的人我们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及时远离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和影响。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0 阅读:1

大麦说说

简介:自己的解读,冷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