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它起源于商周交替之际,本是纣王的哥哥微子的封国,绵延数百年,始终以文化昌盛著称。
可是到了春秋时期,宋国却成为了众人嘲讽的对象,“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之类的典故,主角都是宋国人。
宋国是如何从礼仪之邦逐渐走向没落的呢?这其中有刻意抹黑的元素吗?

宋国的成立,微子功不可没。
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和弟弟的残暴无道不同,微子为人贤明温和,口碑极佳。
面对纣王的暴行,微子也曾多次劝谏,但纣王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没杀微子,已经算很给面子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微子时,曾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微子能取商纣王而代之的话, 完全可以拨乱反正,让商朝国运长久的。
但微子仍然选择了谨守为臣之道,没有任何非分之想。所以最终,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商朝走向灭亡。
周武王进城后,微子的表现称得上深明大义。他让左边的人牵着羊,右边的人举着茅草,自己绑着双手,裸跪在地上,用膝盖走到武王面前,献上了祖宗的祭器,求取武王的原谅。
“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武王当然很高兴,他正担心商朝的遗老遗少不认自己,管理难度加大呢,微子的示好,彻底解决了他的心头大患。
也因此,周武王毫不犹豫地给了微子相当有诚意的赏赐:封到殷商故地,让其建立宋国,允许其单独祭祀殷商的祖先,继承商朝的礼法等,还可以以客礼示周。
周武王的做法,既是对前朝贵族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政治安抚,让商朝遗民不至于断了香火,彰显了周武王宏大的胸襟。
不过,也正是因为周武王的这种尊重,为宋国未来被“嘲讽”埋下了隐患。

和周朝一同成长的几百年间,宋国的发展一直很稳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当其他诸侯国逐渐融入周礼体系时,宋国仍固守几百年前的殷商旧制,民风民俗很是质朴。
这些在周人看来,显得颇有些迂腐,就如同民国时你还一直恪守着清朝的各种规矩,不让剪头发不让女生进学堂似的。
久而久之,宋国人便变成了各个诸侯国眼中的异类,成为他们开玩笑时的主角。
比如成语守株待兔,讲的是一个宋国人侥幸捡到一只意外撞死的兔子,然后天天守着木桩等待兔子来撞的故事;
揠苗助长,讲的是宋国人为了帮助苗儿生长,硬生生地把它们拔高了一大截,结果导致苗儿全部死掉的故事;
宋人御马,讲的是宋人驾驶马儿行进,只要马儿遇到障碍不肯走,便毫不犹豫地把马儿杀掉,连续杀了三匹马的故事。
托这些知名故事的“福”,宋国逐渐被划上了“愚人国”的标签。到了宋襄公春秋争霸时,这种“愚人”行为的影响力度就更大了。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以中原盟主的名义,联合了几个小国去攻打郑国,郑国赶紧向楚国求援。
楚国前不久刚和郑国结盟,眼看兄弟之国有难,第一时间便派兵来救。
宋襄公听说楚国来了有点儿慌,马上撤掉了对郑国的包围,回归宋国,然后宋楚两国军队就在泓水边相遇了。
纯比拼实力的话,宋国不是楚国的对手,但楚国千里迢迢赶到宋国,不占天时地利人和,宋国只要守好自己的基本盘就行了。
接下来,先一步赶到泓水边的宋襄公指挥队伍排好兵列好阵,才看着楚国千里奔袭,不无狼狈地来到了河对岸。
有人马上向宋襄公献策:楚军还没准备好,我们可以趁他们渡河渡一半时发起袭击,一定可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宋襄公却摇摇头:“我们是君子之师,怎么能趁人之危呢?”结果宋军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楚军过了河。
等到楚军渡过河,队伍乱七八糟,没排兵列阵时,又有人建议宋襄公迅速出击。
可是宋襄公依然选择拒绝:“对方没有准备好,怎么能攻其不备呢?这样不正义。”
就这样,宋国连续两次错过了夺取胜利的绝佳机会,被完全进入战斗状态的楚军打了个灰头土脸,死伤无数,宋襄公自己也中了一箭,差点性命不保。
虽然代价惨重,但宋襄公依然保持着迷之自信,他对身边人念叨说:“君子不困人于厄,我按照古人的方法去做,怎么会有错呢?”
不久以后,宋襄公因为伤口恶化不治而亡,宋国也因为这次战争的惨败,落入了二流国家的行列。

宋襄公的惨败,被后世评价为“蠢猪式的仁义”,那么宋襄公和宋国人真的如此“愚蠢”吗?其实也不尽然。
拿 "守株待兔"来说,这个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虽说故事的主角是个宋国人,显得宋国人很愚昧,但书中还记载了宋国工匠“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的故事,说明宋国人并非缺乏创新。
“揠苗助长”的故事虽然讽刺了宋国农民的不守自然规则,异想天开的荒诞心理,但当时宋国农业力图创新,做到了一年两熟,也是不争的事实。
还有宋襄公在战场上之所以那么死守教条,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当时齐桓公已经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理念,效果极佳,美誉度拉满。
宋襄公试图用"仁义"来包装霸权,达到长期称霸的目的,类似今天的"价值观外交"。综合来看,也不算愚蠢至极。
那么,人们为什么还是愿意把“愚名”加注在宋国人身上呢?从大方向上来说,更多是源于周文化主导下的叙事偏见。
比如周人嘲讽宋人,是为了贬低殷商旧俗,展示自己的制度优越性。
楚人在当时被称蛮夷,他们嘲讽宋人,是想借机自证“宋国比自己还落后”。
中原诸国嘲讽宋人,则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明属性",类似今天的地域歧视"鄙视链"。
宋国从文明古国变成“愚人之国”的故事提醒我们:当我们受到嘲讽和鄙夷时,固然要自我反思,改正错误。
但有时候也未必全都是自己的问题,有可能是对方故意把我们设置成了“反面典型”而已。
当我们真正学会了认真剖析和全面了解自己,才能做到不被对方带节奏,永远拥有自己的主心骨。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