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又校在位的移宫案记载合理吗

信心说吖 2023-11-29 16:17:16

说到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一般印象是半文盲木匠皇帝,是真的吗?移宫案史书记载合理吗?为何有人说天启不死,大明不灭?

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明光宗长子,母王氏。朱由校是明神宗的长子长孙,祖父因他出生诏告天下,还在弥留之际,想直接立他为皇太孙。朱由校是所有人都认可的皇位继承人。在失去祖父和父亲的前一年,朱由校的生母去世,他被交由父亲两个李姓选侍中的西李抚养,由此引出了明末三大案第三案移宫案。西李受光宗宠爱,同时作为皇长子养母。在光宗驾崩时,她居住在乾清宫,曾阻拦群臣和皇长子相见。后在吏部尚书周嘉谟等人和御史左光斗奏请下移宫。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她想借助皇长子养母的身份得到皇太后之位,从而垂帘听政。但就当时积极争抢皇长子的大臣和西李的结局来看,事实或许并不那么简单。大臣们个个凄惨,西李却奇迹般活到清康熙13年。或许西李和朱由校是合作关系,她成功晋级皇太后的话,估计会成为天启皇帝制衡群臣的助力。

万历48年九月初四日,朱由校下旨西李移宫九月初五日,朱由校正式即位,以四年为天启元年, 16日又定当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朱由校登基时年将15,已有主见,而且是作为皇位继承人培养的,知道帝王制衡之术。他此时的老师是东林党中的异类大儒孙承宗,因此他是半文盲的说法不成立,但面对文官群体,他势单力孤,身边可用之人不多,仅有魏忠贤、乳母客氏等寥寥数人。在群臣要求下,天启登基,几天内捉拿了辽东总兵官李如柏,经略辽东的熊廷弼被换成了袁应泰。袁应泰是文官,勤政爱民,可是不懂军事,这给了努尔哈赤扩张良机。相应的,朱由校得到的指示为其子弟不高的官位。 10月24日,月轮宫大火,西李母女差点被烧死。继之前红丸案争议,支持和反对移宫的两派大臣又开始相争,最后东林党人获胜。 12月,浙党首辅方从哲辞官。

天启元年,大臣们就开始弹劾,客氏、魏忠贤,小皇帝做了不少符合文官们心意的事,用心学习,以及免了200年前朱棣定的建文旧臣齐泰,黄子澄亲戚等人的充军戍籍,这种情况仅两月就被迫改变。 3月13日,努尔哈赤攻陷沈阳,杨总兵战死,明朝援军与八旗军战于浑河,全军覆没,包括戚继光侄儿戚金在内的四总兵战死。 22日,后金再陷辽阳,经略袁应泰等战死。四月,朝廷应急升薛国用为兵部侍郎兼辽东经略,参议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兼广宁巡抚。薛国用身体不好,此时辽东王化贞主事,同时全国募兵。五月,陕西,宁夏分别出兵援辽,皆溃败,不得已又复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兵部尚书王向前总督记辽军务。

屋漏偏逢连夜雨。七月,四川土司奢崇明趁领兵援辽之机反叛,连陷重庆,合江,纳溪、泸州、兴文,明朝廷只好再从别处调兵平叛。 12月,调集来的援军又在玉田哗变。而此时王化贞和熊廷弼意见不合,前使臣请谕旨无法形成有效防御。王化贞派出的毛文龙奇袭镇江成功,很是鼓舞人心。王化贞因此信心爆棚,他相信手下孙德功计策,自以为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会成为他的内信,又轻信了蒙古部落的援助许诺,准备大举进攻后金。朝中大臣弹劾熊廷弼,可战事一起,孙德功是后金奸细,蒙古援军不见,广宁失陷后,明军在平阳桥全军覆没。王化贞和熊廷弼一起退入关内。后金短时间内占领了包括重镇广宁在内的40余座城池,广宁明军14万所剩无几。明朝彻底丢了辽东,王化贞为保命,毫不犹豫地投靠了魏忠贤,成了阉党,东林党因其出卖而被重创,阉党和文官各党来回博弈。三年后,广宁丢失的主要责任被扣到了熊廷弼头上,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山海关暂时挡住后金军。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