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古镇是这次自驾游计划名单内的。
今天,我们游完中国十大梯田之一的高要梯田后,从丹寨高要村出发,全程近60公里,到达凯里的下司古镇。

有趣的是,途中一段我们竟然行驶在“佛山大道”上。此“佛山大道”非彼“佛山大道”,这条佛山大道双向十车道,比我们广东佛山的佛山大道宽阔多了,是贵州都匀至凯里的交通干线。
当我们看到路旁高高竖立着“佛山大道”的路牌,眼前一亮,对于来自佛山的我们,远在千里之外看到以佛山命名的城市主干道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中午到达下司古镇。

下司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古镇历史悠久,有600多年历史,清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被正式辟为商埠,民初发展为闹市,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誉。

从停车场出来,只见清水江名如其实,江水映照着蓝天白云清澈平静不兴一丝波澜,犹如一位丽人怡然自得,静守着这一方沃土。
对岸沿江而立的青瓦木屋,古风依然,吊足了我们的胃口。


古镇入口处的风雨廊桥,横卧清水江上,民族特色浓郁,榫卯衔接,飞檐翘角,气势雄伟。风雨廊桥木雕石雕很是精美,石雕雕刻着民族生活习俗及民族风情。

一根又一根的廊柱,仿佛穿越600年的时空。
一桥一江,足以让古镇魅力值直升。


跨过风雨廊桥,是古朴精美的下司古镇牌坊,为清代八柱三开间建筑,藻井竖角雕刻八仙,木雕很精美,雕刻内容丰富,整个建筑呈深黑色调,浑厚沧桑,是下司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越过下司古镇牌坊就来到清江街,青石板路两边是清末明初的古建筑,民居多为几层木质楼房,底层为商铺,多摆卖当地土特产。

漫步于此,仿佛看见当年马帮云集,驼铃声声;各省商帮长驻于此,商号林立;客栈商贾云集,餐馆彻夜营业。
当时下司古镇有“小上海”之称。


苗族寨门和侗族鼓楼在蓝天白云下立肩而立,竟有民族融合之美,不仅苗族和侗族的民族建筑在此交集,对面是民国时期修建的邮政局,一座典型西洋风格建筑,也在下司古镇的这一隅与民族建筑交相辉映。


穿过苗族寨门就是圆形的芦笙广场,有一组苗族青年男女欢歌的雕像,广场中心的纹饰是苗族铜鼓图案。

芦笙广场的对面是一个古戏台,作为外行人感觉古戏台主体建筑是汉族风格,屋檐翘角和装饰是苗族侗族的,也很是和谐,雕梁画栋,古朴华贵。


阳明书院是我一直留意寻找的,这一面红宫灯装饰的墙就是阳明书院的侧面墙。明阳书院应该是游客最多的地方,帅哥导游在向他的游客介绍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是在王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讲学的旧址上所建,至今600年的历史。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站,经龙场悟道和之后的讲学,使他的心学理论趋于完善。

王阳明被贬贵州期间曾来到下司,讲学一个多月,留下了心学的种子。明万历年间,他的再传弟子孙应鳌来到下司,将阳明心学发扬光大。

旁边的惜字塔,高8米,共三层,是古人用于焚烧字纸的建筑,被后人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

跨过良心桥,一座岭南风格镬耳山墙建筑特别引人注目,是广东会馆。在珠三角的古村落,镬耳屋很常见,在贵州的古镇看见还是很意外的,因此也印证了当年下司古镇商业繁盛,商贾云集。

来到清水江边的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而成扇形的30余米的大码头。
大码头牌坊 “下司”两字为小篆字体,建于清乾隆年间,共99级石阶 。
在这你可以尽情想象几百年前来往于此的商船,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沿着江边栈道继续行走,来到小码头旁的接官亭,是古代官员来下司从小码头上岸后,在这里先接受礼拜问候,离开下司也在此接受问安话别。

鼎鼎有名的下司犬,是世界三大名猎犬之一(阿根廷杜高犬、英国波音达猎犬、中国下司犬),核心产区就是下司镇,以镇名命名犬名。
据说下司犬可以训练成警犬。

深藏于深山中的下司古镇,面积不大,古迹却不少,古街巷道,古码头,古风犹存,清水江穿镇而过,秀美如画,漫步于古镇犹如走进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之中,让人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