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朗普时代留下的关税“烂摊子”,拜登政府是该硬着头皮接盘,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出路?
2024年的美国汽车市场,电动车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特斯拉风头正劲,中国品牌也跃跃欲试,想来这块热土上分一杯羹。
可那边厢,拜登政府的态度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想取消关税吧,国内产业和就业又是个大问题;硬扛着吧,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勒得人喘不过气。
你品,你细品,这关税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说白了,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特朗普在2018年就搞了个“232调查”,说进口汽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这帽子扣得,啧啧啧。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那一套,想把外国车挡在门外,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这招真能管用吗?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也挺纠结。
一方面,他们当然希望保住美国工人的饭碗,但又担心关税打起来,大家都没好日子过。
UAW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既要政府保护,又怕引火烧身。
这就像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得摔下来。
更要命的是,《美墨加协定》(USMCA)里还有个“原产地规则”,要求汽车75%的零部件必须在北美生产才能享受零关税。
这下好了,想省钱就得乖乖听话,把生产线搬回北美。
可这成本一上来,竞争力也就下去了。
不少美国汽车企业也为此怨声载道,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汽车行业六大组织联合游说特朗普政府不要征收关税了。
关税这把大刀挥下去,全球汽车产业链都跟着震了三震。
丰田、本田、日产这些日系巨头,股价跌得那叫一个惨,感觉整个世界都要崩塌了。
欧盟也不甘示弱,立马甩出一份价值20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清单,威胁要以牙还牙。
这架势,摆明了是要打贸易战的节奏。
2024年美国整车汽车及零部件进口总额大约为4596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多少企业的血汗和消费者的钱包啊!
话说回来,关税对中国车企的影响好像也没那么大。
2024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只占总出口量的1.81%,简直是九牛一毛。
真正难受的,还是那些依赖美国市场的日韩德系车企。
华泰证券就分析说,关税主要影响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的头部车企的预期收入和盈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车企也不是吃素的,你封锁我,我就想办法突围。
通过技术创新,在墨西哥等地建厂,绕道进入美国市场,这招“曲线救国”,玩得也是溜溜的。
虽然新的汽车零部件清单涵盖发动机、变速箱、锂离子电池等主要部件,以及轮胎、减震器等配件,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吗?
在全球化时代,贸易保护主义就是作茧自缚。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是正道。
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搞得风生水起,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未来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美国到底该怎么走?
是继续挥舞关税大棒,把自己封闭起来,还是敞开胸怀,拥抱合作?
这恐怕是摆在拜登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场关税迷局,最终会走向何方?
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全球化的今天,闭关锁国那一套,注定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