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即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嫩江,南源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西流松花江。水文上以南源为正源,北源嫩江一般作为支流。
所谓的“第二松花江”,即西流松花江或者说松花江南源(自天池而下至松原市宁江区)建国后曾用名称,1988年废止。
因西流松花江(即松花江吉林省段)本为松花江这一名词的历史根源,强分为第二,有悖历史。

老地图:松花江流域水系示意图
“松花江”的名称,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根据史书记载,不同的历史时期,名称也因之各异。
汉朝和魏晋时代叫“弱水”,在魏时称速末水,南北朝时叫“难河”,唐代叫“那河”、“粟末河”,辽、金时代叫“混同江”、“鸭子河”,元朝叫“宋瓦江”、“混同江”。
到了明朝才正式出现“松花江”之名。

吉林松花江
清朝,“松花江”满语称“呵哩乌拉”,意思是“天河”。
1902年至1904年,沙皇俄国为了攫取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航运权,责成俄罗斯帝国交通部派出技术人员,在其武装部队的护卫下,勘测了松花江河道。提出嫩江汇流处(三岔口)以上的河段改称第二松花江,三岔口以下的河段改称第一松花江。对此,当时的清朝府没有给予肯定。

丰满水电站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了"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直接殖民地"的多年夙愿。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伪满府在1938年12月20日公布了《河川法》。1939年4月1日,伪交通部发布告《为布告事兹将河川法第一条之河川名称及区间指定》。公布河流名称时,把松花江的两江口(二道江汇流处)至嫩江汇流处称为"第二松花江",把三岔河口以下河段称松花江。当时,伪交通部里日本人占半数以上。实际上,是在日本人说了算的情况下,把我们一直叫了500多年的松花江上游,硬是改称为"第二松花江"!
"第二松花江"的名称,是俄、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
民国时期,仍称松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