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认知里,打扮干净向来被视作加分项,是尊重他人、注重自身形象的体现。可凡事都得讲究个度,“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此。那些打扮过于干净的人,背后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给人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要是你只是个单纯没什么城府的普通人,那可得听劝,尽量和这类人保持距离。
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充满束缚

财经作家岑嵘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富商弗雷德·考布里克去参加一场推介会,会上一家公司代表的精彩演讲深深吸引了他,会后他决定去公司实地考察,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到了公司,他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管理人员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衬衫,连袖口的花押字都如出一辙。就在这一瞬间,他打消了投资的念头。他给出的理由是:“连买件衬衫都只想着迎合上司,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到直言不讳呢?”
仔细想想,这背后大有深意。当一个环境里,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整齐划一,往往意味着这里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复杂的社交规则。一切都得按部就班,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人情味。有些明明合理的事情,就因为不符合某些既定条件,根本无法推进。这就好比网上有人说,千万别去那些招牌统一的城市投资开店,因为规则太多,稍有差池就会受罚。之前就有个女店主,只是在店门口贴了张A4纸的招工启事,就被罚款了。你看,打扮过于干净和这种整齐划一的环境是不是很相似?想通这点,你还会愿意和这类人打交道吗?更何况那些有洁癖的,对人要求极高,跟他们相处,简直是一种折磨。
他们太爱自己,尽显自私本色

不少人把自己打扮得一尘不染出门,并不是为了尊重他人,而是为了炫耀,想显得自己高人一等。还有些人,哪怕生活条件一般,也要强行“伪精致”,这种行为其实挺自私的。
自媒体人“二哥拾影”分享过一件发生在西安地铁上的事。当时车厢里人挤人,一位打扮漂亮的女子坐在座位上,农民工路过时不小心碰到了她的新羽绒服。这本是件小事,双方笑一笑或者道个歉就能化解。可女子却不依不饶,张嘴就骂。农民工只能默默低头,仿佛犯了天大的错。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些人觉得自己干净,就瞧不上身边的人。哲学家帕斯卡说过:“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不能看他的个别行为,而要从日常生活中观察。”那些总在生活里把自己搞得鹤立鸡群的人,早就脱离实际,习惯高高在上了。跟这种人交往,他们不仅会瞧不起你,一旦涉及利益冲突,肯定先顾自己。就像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听闻孔子到了卫国,非要见面。见面时,她躲在帷幕后,身上配饰叮当作响,尽显华贵。孔子见过她后,就断定卫灵公并非贤君,因为他更爱美色而非德行。这类人外表光鲜,内心却未必干净,最好还是别招惹。
他们过分注重容貌,能力却存疑

还是岑嵘笔下的故事,有两个医生,一个身材标准、举止优雅,另一个有点胖还稍显邋遢。要是需要动手术,你会选谁呢?明智的人往往会选后者。为啥?因为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行业站稳脚跟,肯定有真本事,不会只靠外表。
政治家刘伯温曾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生活中这类绣花枕头可不少,只注重外在,肚子里却没什么真才实学。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相处久了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看看那些专家、科学家,很多人根本不在意打扮,出席活动都是匆匆忙忙的。和有真本事的人交往,才能真正得到帮助,而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社交就像剥洋葱,只有经历过,吃过亏,才能分辨出谁是真朋友。孟德斯鸠讲过:“真正的美,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心,都应该是干净纯粹的。”真正干净的人,即便穿着朴素、鞋子沾泥,待人也真诚,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但刻意把自己打扮得过分干净的人,可能只是爱面子,甚至另有所图。干净的确让人感觉舒服,可过于干净,就得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