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临近,如何防治新冠等传染病?国家疾控局给出标准答案

行平双 2025-04-29 20:44:40

五一小长假马上就要到了,许多人已经开始计划旅行、聚会,或是回到久违的家乡与亲人团聚。

而在人流密集、人员频繁流动的节假日期间,新冠病毒以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随之上升。

问题来了:在享受假期的同时,怎样才能有效预防感染,保护自己和家人?国家疾控局已经给出了权威建议,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对待。

假期出门,这几个场景风险“高发”

今年春季,全国多地气温回暖,旅游热度迅速攀升。呼吸道传染病也悄悄活跃起来,尤其是新冠、流感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国家疾控局最新通报指出,虽然当前疫情总体呈现低水平波动,但并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

尤其是假期出行,几个场景需要格外注意:

长途交通工具内,比如高铁、飞机、长途汽车等,人群密度大、空气流通差,是病毒传播的“温床”;

景区排队、商场聚餐等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即便大家看起来都很健康,也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

家庭聚集,尤其是包含老年人、儿童或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聚餐,一旦有病毒“潜伏者”,后果不容小觑。

如果打算出门旅游或者走亲访友,不妨提前准备几个小物件:口罩、免洗洗手液、便携体温计,再加上一个不太显眼但非常实用的“防控意识”,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

病毒“换了马甲”,症状别再搞混了

很多人以为自己得的是普通感冒,结果一查是新冠,或是流感。不同病毒感染初期的症状确实很相似,比如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但其实还是有一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辨别。

目前流行的新冠变异株JN.1,其特点之一是症状相对轻微但持续时间长,有些人会出现长时间的咳嗽、嗓子干痒,甚至一两周都不完全恢复。相比之下,流感往往发作更快,一天之内迅速高热、全身酸痛,有时还伴有明显的寒战。

而肺炎支原体感染则更偏向“干咳不止”,而且容易在儿童、青少年中引发支气管炎或肺炎。

假期期间,如果突然出现这些症状,不建议“扛一扛”,也不建议随便吃点感冒药就了事。可以先在家使用抗原试剂盒做个自测,尤其是在与老人或孩子接触前,最好确认自己没有感染风险。如果症状持续不好转,应尽早去医院就诊,避免延误。

饮食、作息、出行,三件事做到位

面对传染病,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措施,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其实也能决定免疫系统的“战斗力”。

饮食方面,假期聚餐难免,但不妨多准备一些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食物,比如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橙子、猕猴桃)、高蛋白的食材(鸡蛋、豆腐、瘦肉),少吃或不吃生冷海鲜和过于油腻的菜肴。暴饮暴食容易引起肠胃问题,还会短时间内削弱身体的抵抗力。

作息方面,不少人一放假就熬夜追剧、玩游戏,但长期缺觉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跃度,感冒病毒、新冠病毒很可能就趁虚而入。建议每天尽量保持7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哪怕是旅行途中,也别过度疲劳。

至于出行安排,如果可以,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期、错峰出游,更舒适,也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口罩仍然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手段,尤其是在车厢人多、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

身体不舒服?别硬撑,别带病出行

国家疾控局特别强调,“带病”出行是节假日期间传播病毒的主要风险之一。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只是轻微感冒,没啥大事,其实可能已经具备明显的传染性。特别是携带新冠病毒的人,在发病前1天到症状开始后的7天内都有较强的传染能力。

如果本来计划外出,但突然出现发热、咽痛、咳嗽这些症状,建议及时调整安排,哪怕已经订好了票,也应以身体健康和家人安全为重。特别是要避免去探望老人、儿童、孕妇等易感人群。

有基础疾病的朋友,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患者,假期出行前最好先和医生沟通一下,带好常用药物。一旦感染呼吸道病毒,这类人群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尤其是肺炎、心肺功能异常等,千万不能大意。

国家疾控局的三点建议,假期防病照着做

国家疾控局在近期发布的五一假期健康提示中,给出了三点核心建议,非常实用:

第一,加强个人防护。不管是否打算出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基础。包括出入公共场所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第二,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假期期间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居家休息,减少与他人接触。

第三,合理安排假期生活。不盲目扎堆、不强行赶行程,科学规划旅游路线,避免因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

这些建议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关键。我们不能控制病毒是否存在,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五一假期,是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但如果因为一时疏忽而带来一场病痛,实在得不偿失。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为自己和身边人多一份健康保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五一假期健康提示》[EB/OL].(2024-04-25)[2025-04-2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S].2023-12-20.

[3]中华预防医学会.《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2023年更新版)》[S].2023-06-10.

3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