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笋:打中国刷存在感的越南领导人,1986年却在绝望与遗憾中去世

妙招大魔王 2024-01-02 16:05:52

在位时多次反华,离世后不仅带着遗憾,连本国百姓也对他无动于衷,这人是谁?

1986年7月初,越南领导人黎笋去世,他是继胡志明主席后越南的第二位领导人,凭借胡志明主席开创的前景,他本可以继续带领越南人民,走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然而,黎笋虽然统一了越南,但是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却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亲苏反华,这样的行为也带来一个悲惨的结果,那就是越南的经济状态一落千丈。

结果直到他离世,越南人民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而越南的情况也只能让他抱憾终生。

黎笋此人有什么经历?他为何要选择反华?后来的越南怎么样了?

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1907年,越南中圻广治省的一个小县城里,有一户农民家庭新添了一个男孩,此人就是黎笋。

和胡志明主席出生在越南北部不同,黎笋所在的越南中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和中国压根不沾边,也没有和中国有经济往来,因此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浅。

在越南中部最受人关注的,就是越南民族留下的历史,所以这里的民众通常比较固步自封,不喜欢和外部世界往来,且沉醉在民族优越的自我意识中,民族情节非常严重。

从这个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当地人民的普遍特点来看,就能对黎笋后来的一些行为,做出一个初步的了解。

到了20年代,20多岁的黎笋当时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在1930年印支共刚成立起来的时候,就选择加入其中。

但是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黎笋便被殖民国法国当局逮捕入狱。后来虽然被释放,但是在1940年再次被捕,这次被判处10年刑罚,还被流放到昆仑岛。

不过没到十年期满,黎笋在第五年的时候就被释放,随后还在第一次印支战争期间,担任越共南方局的书记一职。

再之后,由于长征此人犯下错误,他越共总书记的职务就改由黎笋接替。值得一提的是,在黎笋逝世以后,接替他成为越南领导人的,就是长征。

此时,黎笋在越南的地位,是仅次于胡志明主席的。

因此他作为胡志明的继任者,也不足为奇。

1969年,胡志明主席逝世,越南的劳动党开始取消主席这一职务,当时作为越共总书记的黎笋,自然就成为北越的最高领导人。

此后,黎笋彻底统一越南,又将劳动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成为这个国家的当权者。

直到这里,黎笋之前的经历看起来非常曲折,让人觉得他能成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他又完成越南统一,给越南带来的应该是功大于过。

但是他为何选择反华,民众对他的评价又为何趋于两个极端呢?

其实,此前提到黎笋出生地的特点,就是影响他选择反华亲苏的重要原因。

黎笋出生在越南中部,那里的人消息闭塞、优越感十足,缺乏对外来新事物的包容和理解能力,黎笋就是一样的情况。

1952年,此时的黎笋已经有40多岁了,作为一国重要的高层,这年到中国治病疗养是他第一次出国。

此前的政治生涯中,他有相当长一部分时间都在监狱里度过,从这一点也能看出黎笋对待和接受新事物方面,是比较缓慢,甚至拒绝的。

这次从中国养病回去以后,胡志明主席还问他对中国的感受,黎笋非常直白的表示,认为越南人很勇敢,但中国人不是这样。

可以说,从黎笋的出生开始,深受当地风气的影响,再加上自己没有像胡志明主席一样,走出国门看过,这基本就注定他的认知,和胡志明主席有很大不同。

走上反华亲苏之路

进入70年代开始,中国与苏联此时已经关系破裂,另一边,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正在逐渐的复苏和正常化。

尤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让全世界都看到中美关系正在慢慢破冰,曾经遭受过美国欺负的越南,自然对这一情况有很大意见。

当时,北越的人还进行了一场策划,准备在尼克松访问上海的时候,在街边的窗口里挂上抗议条幅。

幸好后来这一计划被及时发现,最后我国做好了充分的预防措施,将这些北越人带去参观景点,算是勉强化解了一场风波。

但越南人对中国的芥蒂,也从此时就存下了。

在这种不满的情绪之下,越南开始逐渐靠拢苏联。

彼时,苏联因为和中国关系陷入低谷期,所以打算拉拢越南,想要以此从南北两个方向,对中国进行包抄,实现自己的野心。

在苏联的奔走游说之下,再加上出手对越南进行援助,时任越南领导人的黎笋,就开始蠢蠢欲动,逐渐走上亲苏的道路。

但此时的黎笋,对于中国的反对之心还并不是很大,直到76年之后,黎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华,正式向中国“发起挑战”。

越南战争结束之后,黎笋突然向中国提出要求,归还前南越曾经非法占领的南海部分地区。

但是针对黎笋所说的这一区域,之前胡志明主席早已经明确承认,这一部分是属于中国领土的,我国必然不会答应黎笋所说。

得到我国的拒绝以后,黎笋突然派兵向他所说的区域进行突袭,另一边还在与我国的边境屡屡生事。

不但侵占我国的领土,还杀害我国多名边防战士,又在越南国内驱逐华侨,显然是要公开与中国撕破脸,宣告双方的对立。

由于越南如此“忘恩负义”的行为,苏联此前对中国的包围计划得到了实现。在此基础上,此后越南和柬埔寨打起来的时候,中国也选择支持柬埔寨,双方的矛盾就此激化。

这是由于在1977年,黎笋到访中国时,曾明确询问过中方对其“印支联邦”的计划,得到我国反对的表态后,黎笋就将中国视作自身强大的阻碍。

1978年,越战结束,但黎笋并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听从苏联的意见,不断的完善和扩大自己的军事装备,并在这一年的年底向柬埔寨发起侵略。

而越南在中国边境的行为,也让我国不想再忍受,随即对越南开启反击战,中越关系至此算是陷入低谷,双方都断绝了往来。

穷兵黩武遗憾离世

我国对越反击战的结果,自然不用多言,毕竟我国军队曾经支援过越南,教过越南的队伍,可以说越南的军事战略是由我国一手带起来的。

在这种知己知彼的状态下,这场仗想不打赢都难。

但是我国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更何况当时中国对越南出兵,本来也是抱着教训一下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让越南损失太大。

因此在邓公的命令下,我国军队及时收兵。而越南方面也再次见识中国军队的实力,不敢再对中国产生什么想法,因为此时的越南内部,早已自顾不暇了。

由于当时在越战之后,黎笋并没有休养生息,把重心放到国内恢复生产和经济方面,而是野心膨胀向外扩张,企图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再加上和柬埔寨、中国的轮番较量,此时的越南内部是什么情况?

首先从越南国内的劳动力来说,当时凡是青壮年男性都被拉到前线,家里能种田的人,基本都是一些妇女和老人。

到80年代的时候,越南粮食就出现大量的缺口,当时国内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吃不上东西。

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难以保证,更何况是其他领域?

进出口贸易自然不用多说,必定受到极大的冲击,而越南当时最常见也最拿手的渔业,也遭遇冰冻期。

由于此前打仗抓壮丁,凡是看起来身体没毛病的青壮年男子,基本都被拉到前线,即使是在海上工作的渔民也不放过。

但这其中必定有人不想上战场,因此很多渔民就驾船跑路,逃到国外想方设法的混口饭吃,这一走不仅带走越南的大批劳动力和船只,也让越南的渔业停滞不前。

至于其他的工业、矿业等等,那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当时越南有很多设备都已经老旧,但是国家和人民都没钱,换不了新的设备,只能暂时停工。

随即而来的,自然就是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想必黎笋在决定和中国决裂、向柬埔寨出兵之前,肯定没有想到越南会因为自己的两个决定,而陷入如此混乱、低迷的状况当中。

在国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黎笋没有想办法力挽狂澜,而是又在政治上琢磨起一些“歪招”,将越南政府也搞的有些混乱。

所以,越南人民对于前任胡志明主席,以及现任黎笋两人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在越南人看来,虽然胡志明主席在位时,国家尚未完全统一,但是起码人人能吃得上饭,国家开始朝着一个稳定的方向前进。

但是到黎笋这里,虽然他将越南统一,做出一项巨大的贡献,但他随后为民众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灾难。

结语

对于黎笋此人,越南民众对他的评价基本是两极分化的。

一部分人认为,他创立越南共产党,完成国家统一,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即使他之前为国家做出的事情很伟大,但他在后半生为民众带来的,还是过大于功。

毕竟在他决策攻打柬埔寨、反华之后,越南人民可是连饭都吃不上了。

因此,黎笋的后半生基本都是在人民的谩骂、怨恨中度过的,而他也只能带着这份悲哀和遗憾,离开人世。

可以说,黎笋有这样的结局是一种必然,他更擅长的是战争和军事,且野心较大,对当时的越南来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领导者。

对于黎笋此人,你有什么看法?

3 阅读: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