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你期待吗?

魏蓓蓓噢 2025-04-25 09:21:05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诈骗以更隐蔽的姿态渗透进社会的褶皱,而聋人群体因其沟通壁垒,往往成为被遗忘的受害者。电影《震耳欲聋》撕开这一残酷现实,将镜头对准国内首个聋人反诈题材,以律师李淇的挣扎与救赎为切口,展开一场关于道德、身份与救赎的灵魂拷问。檀健次饰演的这位“灰度律师”,既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迷失者,亦是照见社会暗角的镜子。而戏外的檀健次,正以他独特的艺术生命轨迹,诠释着与角色共振的深层命题——当流量与实力碰撞,当理想与现实撕扯,一个人如何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守住本心?

《震耳欲聋》的先锋性在于,它首次将“聋人反诈”这一边缘议题推向大众视野。据统计,我国听力障碍群体超2700万,但公共空间的信息无障碍建设仍步履维艰。诈骗分子利用手语沟通的复杂性,将聋人推向更危险的境地。影片取材自手语律师张琪的真实经历,却并未止步于英雄叙事。李淇出身聋人家庭却背叛群体,这一设定直击人性痛点: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命运冲突,知识精英该如何自处?

影片中,手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成为身份认同的隐喻。李淇放弃手语选择“主流世界”的设定,暗喻着边缘群体融入主流时的自我割裂。这种撕裂感在当下社会极具普世性——北漂青年隐匿乡音,职场新人磨平棱角,本质上都是对“李淇式选择”的复刻。《震耳欲聋》的深刻,正在于它用特殊群体困境,折射出时代转型期共有的精神阵痛。

檀健次与李淇的相遇,恰似一场命中注定的镜像对照。出道16年,从初代男团成员到《猎罪图鉴》爆红,他亲历过娱乐圈最极端的身份转换:曾被流量抛弃,又在实力积淀中重获认可。这种经历让他对李淇的挣扎感同身受——那个为名利背叛聋人群体的律师,何尝不是曾在现实压力下迷茫的每个普通人?

在采访中,檀健次将表演哲学凝练为“实力是根本,流量是加分”。这恰是破解李淇困境的钥匙:当律师职业成为阶级跃升的工具,法律信仰便沦为交易的筹码。而檀健次用“抬头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实地”的箴言,构建起角色救赎的路径:真正的专业主义,需要既有触摸星空的理想主义,又有扎根大地的务实精神。这种辩证思维,让他赋予李淇的转变以令人信服的弧光。

檀健次的表达之所以触动人心,在于他构建了一种“温柔的深刻”。面对“流量演员”标签,他以“慢慢来是会有惊喜”化解焦虑;谈及职业信仰,用“只要你愿意考核我,我就可以做到你满意”展现柔韧的自信。这种语言美学,与《震耳欲聋》中手语的视觉诗意形成互文——当主流世界沉迷快餐式表达,沉默者反而在肢体语言中抵达本质。

这种沟通智慧,恰恰回应了影片的核心诘问:当社会将聋人视为“沟通障碍者”,是否反思过主流话语体系本身的傲慢?檀健次在采访中展现的“言之有物却不晦涩,逻辑清晰却不冰冷”,正是对无效对话的打破。正如手语律师在法庭上架起沟通之桥,好的表达者同样能在喧嚣中开辟思想的绿洲。

《震耳欲聋》的价值,不止于为特殊群体发声。当檀健次在宣传现场用手语说出“我们一起听见世界”,这个动作本身已成为行为艺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无障碍”不是技术层面的翻译,而是放下偏见,让每个群体都能平等参与意义的生产。在这个意义上,檀健次与角色的互相成就,恰似一记重锤:艺术创作的最高使命,从来不是制造幻梦,而是在震耳欲聋的喧哗中,叩击出人性最深处的回响。

0 阅读:4

魏蓓蓓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