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自在》
【中国】季羡林 著
迎向的太阳
你是否在深夜辗转反侧,为未完成的KPI焦虑?是否在酒局应酬中强颜欢笑,为所谓的人脉疲于奔命?
当我们在那钢筋构筑的森林之中追逐着世俗层面的成功之时,季羡林的《一生自在》宛如一道光芒,将那被物欲所遮蔽的精神原野给照亮了。
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智者,用近百年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真正的自在,不在外界的认可,而在内心的澄澈。
01
自在是对生命本质的清醒认知
季羡林于《人生漫谈》里写道:“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这一真理。
文革期间,他被关进牛棚,遭受着非人般的折磨,不过在打扫厕所的时候,居然发现了蚂蚁搬家所蕴含的诗意。这种于苦难之中去寻觅意义的能力,其实源自对生命本质那深刻的洞察。
正如他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所说:“如果人生真的完满,反而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杨绛于《我们仨》里亦曾表达这般观点:“人间并非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呀总是夹杂着烦恼以及忧虑。”她同钱钟书在那动荡的年代里相互扶持,把生活的苦难酿造成了智慧的蜜。
这种对生命的,清醒的认知,让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着从容。
02
自在是对欲望的主动减法
季羡林于德国留学期间,曾因想要展示文采而在博士论文里大量堆砌华丽的辞藻,不过却遭到了导师极为严厉的批评:“逻辑的严谨才是最为坚固的堡垒。”此事让他猛然醒悟:真正的聪慧乃是去除繁杂留取简约。
他于《谈人生》里书写道:“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之上,而且必须妥善处理好三种关系,分别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内心之中思想与感情相互矛盾以及达成平衡的关系。”
当代作家余华于《活着》里所塑造的福贵,历经了家破人亡这般惨事,不过却依旧选择去与命运达成和解。
他那“活着”的哲学同季羡林的自在观,可谓是殊途同归:当我们摒弃对物质的执着,才能够看到生命的原本模样。
03
自在是对孤独的诗意接纳
季羡林于《寂寞》里坦然道:“在人类社会当中,每一个人呢,都是孤独的旅客。”他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这一观点,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孤独之旅。
他在德国,留学十年,与家人音讯隔绝,却在孤独之中,完成了学术积累。他轻松愉快地在那片土地上,默默地进行着知识的沉淀,反而在隔绝的状态下,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
他在《清塘荷韵》中写道:“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克里希那穆提讲道:“孤独它是美的,当你置身于孤独之中的时候,而且你会看到,真实的自己。”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挪威的森林》里通过渡边的视角,阐释了这般孤独的力量。而且当我们能够学会与孤独相伴之时,才能够聆听到内心深处的声响。
梵高的孤寂,更是艺术史中的传奇之事。他于阿尔勒的麦田之中作画,于星空之下静静冥想,把那孤独,转化成了永恒的艺术作品。
“爱之花绽放的所在,生命便能够蓬勃生长”,他以画笔表明:孤独并非是囚禁之所,而是通向自由的一座桥梁。
写在最后
自在是一场向内的修行。
合上《一生自在》,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季羡林以简洁明快的文字告知我们:自在并非是躲避车马的喧嚣,而是于内心之中修篱种菊。
当我们不再为他人的期待而活,不再被物质的欲望裹挟,才能像他在《八十述怀》中所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一生自在》是一剂清醒剂。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在,不在远方,而在当下;不在他处,而在内心。当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将绽放自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