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2025年3月21日俄罗斯能源部宣布,“联盟东方”天然气管道项目已通过蒙古国国家鉴定委员会的批准。
这一新项目计划通过蒙古国运输俄罗斯天然气至中国,被视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的延续。
而对于蒙古国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战略机遇,更是其试图从中俄能源贸易中分得一杯羹的重要尝试。

但这一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实施,还有其他因素。
蒙古国的“过路费”算盘作为一个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国家,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中俄交通和贸易合作中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然而,在过去的中俄能源合作中,蒙古并未获得显著的经济红利。
例如,现有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这一管道并未经过蒙古国。
近年来,俄罗斯提出“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计划,原计划每年通过蒙古国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

然而,由于多方就价格和利益分配未谈妥,该项目迟迟未能落地。
而如今,蒙古国批准“联盟东方”项目,显然是希望借此重新抓住中俄能源合作的机遇。
通过这一管道项目,蒙古国预计能够通过收取“过路费”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改善国内财政状况。
然而该项目能否顺利推进,不仅取决于俄蒙之间的合作,还需中方在经济和战略层面的考量。

如果中方未能同意,这一项目仍将停留在规划阶段。
中俄能源合作的关键节点中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天然气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
2014年,中俄签署“西伯利亚力量”协议,2019年管道正式投入运营,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填补了中国对天然气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为俄罗斯开辟了新的能源出口市场。
在此基础上,俄罗斯希望通过“西伯利亚力量2号”进一步扩大输气规模,每年增加500亿立方米的供应量。
然而,该项目计划穿越蒙古国,而蒙古国在早期态度略显犹豫,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如今,“联盟东方”项目作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替代方案被提上日程,显示出俄方的灵活性,也反映了蒙古国急于抓住合作机遇的态度转变。
但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还是“联盟东方”,都需要在价格、供应稳定性及路线选择上进行综合考量。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拥有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如何平衡能源安全与便利性至关重要。
哈萨克斯坦的竞争压力在中俄蒙天然气项目博弈的背后,另一位竞争者——哈萨克斯坦的角色不容忽视。

作为中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哈萨克斯坦在天然气领域已具备成熟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供应能力。
2019年,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天然气合作协议,计划通过新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45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100亿立方米供应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剩余的350亿立方米则全部销往中国。
这使得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也进一步增加了蒙古国的竞争压力。
相比之下,蒙古国在资金、基础设施以及地缘政治影响力方面相对较弱。
其缺乏完善的管道运输网络,而高山地形和恶劣气候也会增加建设成本。
如果蒙古国无法提供更多的合作诚意或解决技术难题,可能难以在“过路费”争夺战中占得先机。
中国的能源战略权衡作为天然气需求大国,中国近年来持续推进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
目前,中国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中亚的天然气管道,以及从澳大利亚、卡塔尔等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形成了多重供应格局。
无论是通过蒙古国还是哈萨克斯坦运输俄罗斯天然气,中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需求增长。

但对于中方来说,管道建设的稳定性、运输成本以及地缘政治风险是选择任何一条管道的关键因素。
哈萨克斯坦早已参与中俄能源合作,并具备完整的管道网络,而蒙古国作为“新人”,需在价格谈判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付出更多努力。
此外,中国还需要评估地缘政治因素。
哈萨克斯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国,与中国经济关系紧密。
而蒙古国虽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但其经济、技术条件相对薄弱,能否满足长期合作需求仍存疑问。
结语“联盟东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批准,标志着蒙古国试图抓住中俄能源合作的机遇,并通过“过路费”改善本国经济。
然而,天然气管道项目的落地不仅涉及俄蒙两国的利益,还需要中国从自身的能源安全与成本考量中做出决策。
未来,蒙古国若想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扮演关键角色,需拿出更多的合作诚意,并克服技术和资金上的短板。

而中国将在权衡经济性、稳定性和地缘政治因素后做出最终选择。
无论最终选择蒙古国还是哈萨克斯坦作为过境国,能源合作的深化都将为区域合作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