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为何要将他挖坟鞭尸?两人真有那么大仇吗?

敏敏的历史枕边书 2022-07-13 23:33:56

众所周知,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顺治帝,六岁时登基,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坐上龙椅,肯定跟他的“个人能力”没半毛钱关系,据史书记载,如果当时没有多尔衮极力推崇顺治帝,那顺治最后能继承大统的概率,真是微乎其微。

所以,多尔衮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顺治的“恩人”,没有多尔衮,就没有日后的顺治帝,那么,顺治帝后来为何要挖开多尔衮的坟墓,甚至还对其进行鞭尸呢?

因为在顺治帝眼中,多尔衮可以用“狼子野心”来形容。

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绝对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从小就跟随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上阵杀敌。从十七岁开始,就展现出超于常人的胆识和谋略,而且多尔衮的母亲在当时也深受努尔哈赤疼爱,努尔哈赤也自然是“爱屋及乌”,对多尔衮也颇为关照。

但好景不长,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因为太过急功近利,着急想去巴结未来的储君代善,然后被皇太极等政敌利用,在努尔哈赤那里被告状与代善有染,但这段历史在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阿巴亥是否真的和代善发生不正当关系,反正当时努尔哈赤的亲信就那么跟努尔哈赤说的,也无法确定,努尔哈赤的这个亲信是否已经提前“站队”。

反正当时的努尔哈赤是信了,把阿巴亥撵出了皇宫,就连已是太子身份的代善也就此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之后皇太极走进了文武百官的视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作,成功坐上了王座。

由此可见,如果那时候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没有发生这种事情的话,那继努尔哈赤之后,继承王位的人是不是皇太极还真不一定,毕竟当时阿巴亥可是大妃身份,在那段努尔哈赤尚未建立清朝的时期里,大妃这个身份,就和后来的皇后没啥区别。

而且阿巴亥大妃的这个身份,她的三个宝贝儿子,只要能活到成年,那就是妥妥的手握兵权,当时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军,阿巴亥的儿子没人至少能统领一个旗,这意味着后金当时一半的兵权,都能被阿巴亥这个女子左右。

所以,当时多尔衮没当上大汗,只能说命不好,但是造化弄人的是,在多尔衮继承大统的道路上,每到最后的关键时刻,总是多磨多难的。

在多尔衮第一次竞选皇位时,因为阿巴亥的失误而告终,等皇太极老了要选继承人的时候,本来不出意外的话就是该轮到多尔衮了,谁知道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最后在继承王位这件事上,跟多尔衮打了个“平手”,显然,多尔衮这次还是命不太好。

但是,这次多尔衮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皇太极这个儿子,在皇太极的众多儿子中,也是一等一的出类拔萃,跟着其父亲皇太极四处征战,大大小小的战功,也立下了不少。

但要说跟多尔衮比的话,还是差上许多的,毕竟多尔衮可是豪格叔叔辈的,而且后期皇太极在打明朝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都要依赖多尔衮来完成,军功在后面更是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皇太极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也担心多尔衮野心大,等多尔衮继位以后,会做出出格的事情,但要说能力方面,除了皇太极自己,在当时那段时期,也找不出谁能压住多尔衮了,所以,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像多尔衮这样“一人之下”的人物,都是在位的皇上在临死前要除掉的对象。

豪格最大的竞争资本,其实不主要是他自身的实力,至少有一半都是来自皇太极的这个想法,说白了就是,皇太极肯定是优先想让自己这个儿子继位的,虽然不是嫡长子,但咋地也是个长子,而且还算优秀,毕竟对于皇太极来说,把江山交到豪格手里,比交给多尔衮更放心一些。

那这就很矛盾,如果让豪格继位了,多尔衮能甘心吗?等皇太极死后,也没谁能镇得住多尔衮了,到时候估计大清就又要改国号了,这种事情,是皇太极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但到了多尔衮这里,情况就有些特殊了,之前那都是“稳江山”的做法,但皇太极这边,他爹刚建立后金,严格意义上连开国都算不上,到了皇太极这里,才算是真真正正的建立一个王朝,所以,在皇太极这个时期,是“打江山”这样的一个时期。

那多尔衮在这个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多尔衮也从来没表现出谋逆之心,这些年多尔衮在皇太极身边,要说真有谋逆之心,那皇太极估计都死好几次了。

所以,要说多尔衮有缺点,有性格缺陷,或者有特殊的癖好,其实这些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只要多尔衮没越过红线,那他在当时的清朝就是个宝贝,但是又怕等自己死后,没能能制约他。

所以,对于当时年事已高的皇太极来说,肯定是求稳大于一切,既然选择他俩谁,都会有承担不起的风险,那就从其他皇子里挑呗,多尔衮跟随皇太极这么长时间了,皇太极心里咋想的,多尔衮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眼看着立储君这事,就没再提过了,多尔衮立刻就反应过来皇太极心里想啥了,就是想再选个呗?这就阴差阳错正合多尔衮心意了,皇太极的爱妃孝庄皇后,也不知道啥时候就和多尔衮眉来眼去好上了。

孝庄肯定要比阿巴亥厉害太多了,再加上对方是多尔衮,那出轨这一套,肯定要比阿巴亥和代善强百倍,自然是无人知晓,于是,多尔衮把心中所想和孝庄一说,孝庄肯定鼎立支持自己儿子福临继位呀。

多尔衮一看这福临就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顿时心生一计,把福临推上王座,等皇太极一死,那自己不就是“一手遮天”了嘛,于是第二天,多尔衮就极力推荐福临继位,当时皇太极听了还是蛮诧异的,毕竟明明自己有实力当上皇上,怎么会把这大好机会拱手让人。

但是皇太极听多尔衮这么说,心里还是比较开心的,毕竟皇太极当初就担心这个多尔衮,以后掌握大权了吧,自己和父亲努尔哈赤的努力付之东流,真是选他也不是,不选他也不是。

但现在好啦,看多尔衮自己都这么说了,皇太极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但皇太极和极聪明,多尔衮说完之后,并没有立即表态,就不咸不淡的说一句我知道了,自古以来的帝王,哪个不是心思重,能藏住事的。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据史书记载,皇太极驾崩得太突然了,而且死前也没立遗嘱,这不就要出事了嘛,当时刚打完几场大仗没多久,正处于国家稳定的关键期,这时候要是因为继承人的事,闹得分崩离析那可亏死了。

当时除了多尔衮和豪格,其他一众老臣也都是一路随先帝打过来的,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得不易,所以首要的约定就是,一定避免“擦枪走火”引起内部斗争,那就大家都坐下来谈呗,于是多尔衮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让福临继位。

大臣们一听,肯定是比较高兴的,毕竟在他们看来福临继位,也好过直接让多尔衮继位,这可能就是多尔衮太过强大,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在朝廷中反倒是支持者少了,也显得人缘更差了,仿佛除了那些保持中立的,其他都是敌人一样。

但这一点,多尔衮这么多年早习惯了,对于多尔衮而言,支持他的只需要那几个人就够了,所以,这就显得支持豪格的人很多,其实大多都没啥用,名义上效忠了,最后也是出工不出力,兵权大部分都在多尔衮手中。

离群所居者,非神即兽,说的就是多尔衮,在多尔衮说要力挺福临登基之后,在这一点上,支持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毕竟孝庄皇后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也是十分受宠,而且孝庄背后还有一众的盟友。

福临作为蒙古盟军和大清的结晶,上位也是名正言顺,当时定的是让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在身边辅佐福临,于是年仅六岁的福临正式登基,成为继皇太极之后的下一任皇帝,很多人说,那豪格能愿意吗?

答案是不愿意也得愿意,如果没有众多支持者的话,五个豪格都争不过多尔衮,最主要的是,豪格的那些众多支持者,有几个是心甘情愿鼎力相助的?不都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嘛,而且,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担心一件事,就是都怕多尔衮真急眼了,那样不出意外的话,清朝就可以直接原地解散了,就没有以后了,所以,所有大臣都要优先照顾多尔衮的情绪。

在福临上位后,真正掌管实权的必然是多尔衮了,多尔衮仗着自己摄政王的身份,把豪格发配到边疆,等豪格回来,发现自己的势力已经荡然无存,而他自己最后也被多尔衮在狱中下毒害死。

豪格死了,就意味着最后能影响他的人也没了,在当时的朝廷里,但凡不是个傻子都知道,顺治帝就是个摆设,真正的“皇帝”就是多尔衮,然而孝庄太后当时还和多尔衮关系隐晦,甚至后来有人说,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了,福临身为小孩子,一开始肯定什么也不懂。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一些老臣在旁边旁敲侧击,时间久了,顺治也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据史书记载,顺治帝是很讨厌他这个母亲的,就是因为她和多尔衮之间的事,让顺治帝感到耻辱。

在朝廷里,多尔衮多活一天,那些大臣就多一天担惊受怕,那这些大臣肯定都悄悄地,给咱这小皇上“献策”,直到顺治七年间,多尔衮突然打猎受伤去世,这个消息其实挺值得玩味的,打了大半辈子仗的大老爷们,最后打猎突然受伤死了。

那年福临正好十四岁,这个年纪普通人还在玩泥巴,人家都治理国家了,对于当时的顺治帝来说,那真是恨死了多尔衮,当了这么多年的归类皇帝,还被自己亲娘各种打感情牌控制着,活的极其难受。

这回多尔衮没了,顺治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着手清理多尔衮残存的势力,虽然说是“残存”但其实相当不少了,要清理起来可谓是抽丝剥茧一般,一旦用力过猛,就会遭到对方的反扑。

所以想把这件事情做顺畅了,多尔衮就要“再死一次”,即便是多尔衮已经入土为安了,顺治帝仍然没想放过他,直接派人把他坟头给掘了,尸体拉出来一顿打,主要目的就是震慑那些多尔衮的残留势力,其次是发泄自己多年的愤懑。

别说在顺治帝眼里了,就是在底下那些大臣眼里,多尔衮也必须死,没有活着的理由,当年清朝之所以能顺利入关,多尔衮绝对功不可没,但自从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几乎就不收敛了,就这样一个人,等顺治帝长大了,必将疯狂报复他。

要不是多尔衮势力庞大,早被拿下了,多尔衮的死应该也是众多大臣加上顺治帝,联合起来的杰作。所以,顺治帝报复多尔衮,对他进行鞭尸或者更为残忍的事情,自然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0 阅读:87

敏敏的历史枕边书

简介:去谈五千年中国文化,在历史的海洋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