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4月23日公开释放“对华关税可能大幅下调”的信号时,这场中美之间持续近七年的经济博弈再度被推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许多媒体注意到,此次特朗普用了中美两国“live together very happily”,也即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肉麻字眼,一方面震惊于特朗普的无原则、无底线,另一方面也认为美国已经失去了在贸易战中继续和中国较量的底气。
但是,国内媒体诸如“特朗普服软”的标题狂欢,与次日中国外交部“中美未进行任何谈判,更谈不上达成协议”的联合声明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辟谣式声明,潜台词其实是在告诉全国人民:特朗普宣布可能大幅度下调对华关税,实际上是一枚掩盖其真实意图的烟幕弹,千万不可被其表面的“服软”所蒙蔽。
官方的冷静与民间的欢呼,这种戏剧性差异的背后,折射出两层对于中美博弈现状的不同认知:特朗普远远没有认输,相反美国接下来的行动会更加危险。

面对现实特朗普不得不口头服软
站在当前的上帝视角看,此次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关税战的战略设计存在根本性误判: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接受购买美国国债等苛刻条件,另一方面幻想通过关税壁垒实现美国制造业回流。
然而现实却存在关税成本转嫁悖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中,90%以上将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
与此同时,中国也采取了强硬反制措施,差不多把原来从美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全部脱钩了,相当于特朗普还妄想“和中国幸福生活在一起”,但双方“幸福生活”的基础早已不复存在。
其实中国应对关税战的准备已经悄悄持续了十年,对美国的贸易战并非简单的见招拆招,而是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一场深层次的供给侧改革:
首先,通过“双循环”战略将外贸依存度从2007年的33.3%降至2023年的33.1%,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突破47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65%以上。

中国外贸依存度一路走低
其次,抓紧推动科技自立系统性突破,在半导体领域,经过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国企巨头在芯片领域的不断努力,支撑国产通信设备零部件自给率不断攀升。
第三,悄然构建非美市场,例如通过RCEP框架提升东盟的零关税产品覆盖率,对冲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
中国的充分准备和强力应对,导致特朗普的关税大战节节失利:从一开始对全世界开火,到后来不得不全力对付中国,再到后来不仅没能拿下中国,后腰子还被日本捅了一刀,眼看就要全线溃败。
所以才有了如今的美国不断收缩战线,同时还放出什么“一起过幸福日子”的空气,但过去几年和懂王打交道的教训早已证明:宁可相信这世界上有鬼,也不能信特朗普的嘴。
除了关税大战这条中美博弈的明线,中美之间近30年来在军事领域的较量也从未远离公众视野:不能排除特朗普在贸易战受挫之后,会积极采取军事措施加强对中国的遏制。

美国军舰频频出现在台海附近
在中美贸易战眼看即将尘埃落定之际,美国海军陆战队与菲律宾武装部队定于2025年4月21日至5月9日举行的“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已然成为印太地区最具战略指向性的军事活动。
根据外媒报道,此次军演的规模接近历史记录,参与的1.4万名军事人员中,美军占比超过60%,人数仅次于去年美菲联合演习。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自卫队将继2024年之后再次参与演习,这标志着美日菲三方军事协同机制的实质性突破,此外,还有包括印度、越南、印尼在内的8个国家将作为观察员国参与此次军演。
一贯喜欢拉帮结派的美国眼看自己的力量已不足以压制中国,便更加起劲地拉拢一些地区盟友给自己站台助威,因此本次演习也被中国网友戏称为“八国联军”。
如果从地图上看,吕宋海峡、巴丹群岛及巴拉望岛周边海域构成主要演练区域,不难发现本次演习的针对性用意十分明显。

美菲常规操作
吕宋海峡最近处距离台湾只有约100英里,中国海军要进入西太平洋要么就是走吕宋海峡,要么就是通过琉球群岛的宫古海峡。
美军在演习中部署的NMESIS(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具备发射NSM反舰导弹能力,其机动发射单元可在24小时内完成战略部署。
该导弹系统的射程覆盖半径达2000公里,与去年部署的“堤丰”系统形成梯次配置,这种部署使美军具备对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的实时封锁能力,威胁中国海军80%的南下航道,同时干扰中国南海舰队在台海有事时北上。
“堤丰”导弹系统射程比NMESIS更远一些,部署在菲律宾之后不仅可以覆盖广东、广西,甚至还可以远达湖南、四川,威慑用意不言自明。
而此次美军参演的第3陆战滨海团在军演中设置的“夺岛-反夺岛”科目针对性极强,美军首次在巴拉望岛西侧模拟登陆作战,该区域距我国美济礁仅240海里,显然是在给菲律宾撑腰打气。

美军的NMESIS导弹系统
4月23日,在中国“海军节”当天,美国军舰“劳伦斯”号又一次过航台湾海峡并大肆炒作,显然对这种下流套路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
而且,通过部署“战术地面站系统”,美军即将实现菲律宾9个军事基地与关岛、夏威夷指挥中心的实时数据链对接,构建起覆盖南海的“杀伤链”闭环。
在这样的战略资源扶持下,也难怪此前屡屡吃瘪的菲律宾又向打了鸡血一般开始挑衅中国,4月15日,菲律宾总统府公开宣布除了总统、副总统、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4个职位外,其他菲政府官员“访台”不再需要事先向外交部申请。
这种小动作表明,菲律宾实际上在给同台湾省的官方往来松绑,铁了心地当美国的马仔给中国添堵,既然这样,未来在南海爆发小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美国军舰又开始频频到台湾海峡附近“自由航行”,试图通过少数舰船、飞机的骚扰牵制中国战备巡逻力量,持续走钢丝制造军事紧张状态。

到处煽风点火
如果从经济和军事领域的中美博弈再往上一层,可以看到中美对抗实际上已进入“认知战”阶段:
一方面,通过选择性地释放“关税可能下调”的信号,美方试图在中国社会制造“博弈拐点”预期,进而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这种战术曾在上一次中美贸易战期间成功诱导部分中国企业放缓国产替代进程。
另一方面,美国国务卿鲁比奥4月23日大放厥词称:“中国是(美国)各领域的头号挑战。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和工业……中国军事项目的规模前所未有。这是人类历史上和平时期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军事力量扩张。”进一步向其他国家渲染“中国威胁论”。
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观察,中美博弈的本质是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竞争。美国在菲律宾的导弹部署、在关税战场的策略调整、在认知领域的叙事攻势,本质上都是霸权护持的应激反应。
而中国30多年来稳步不移地推进做强自己,则源于对历史周期的深刻把握——从“两弹一星”到“北斗组网",从“入世谈判”到“一带一路”,每一次破局都印证着当年《论持久战》哲学的现实生命力。

如图
什么是“持久战”,简单说来就是中国既不可能“速败”,也难以“速胜”,因为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崛起,而不是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世界第一大国席位的更替。
当美国沉迷于“军事-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的霸权工具时,中国正在用“发展-安全-文明”的新型要素重新构建大国崛起的新范本。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抛弃最坏的打算:美国在关税战即将失败的现实下,很可能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即通过挑起一场局部战争的方式阻断中国的正常崛起。
如果那一天要来,反正我们也已经有预期了:不管是在南海,在台海,还是南海台海一起动手,最好就是彻底打掉美国的海空优势,甚至拉上日本、菲律宾一起打,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这场关乎人类前途的较量,终将证明一个真理:能够为世界提供更具包容性发展方案的国家,才是历史选择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