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顺不顺,身体这些部位会“说话”

经络技巧 2025-05-01 17:32:20

今天咱们直接进入主题,具体说说肝气调和与失调时会有哪些不同表现。抓住春天的尾巴调养肝的3条“养肝线”。

肝气调和的状态

《难经》指出肝气的关键在于顺利地通畅。如果肝气流通得顺畅,这样双目会变得明亮,且富有光泽;指甲床呈现润泽状态,质地更加坚固;情绪可以维持平稳,相对安宁;睡眠质量较高,梦魇也较少。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口中没有异味,唾液分泌充足,全身感觉轻松,毫无僵硬的感觉。

肝气失调的表现

眼睛: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肝气通于目」,肝血不足时视物不清如有薄翳,肝经有热则眼睛干涩充血。

情绪:易现烦躁易怒或抑郁不舒交替出现。

体感:肝阴不足者常见五心烦热夜卧不宁;肝阳上扰者多见头顶胀痛头重。

体征:舌边或现红绛之色,或见紫暗瘀斑,掌根区域,常见赤络浮现。

人体本身,存在三条线,通畅肝经,通过适度地刮拭,可促使经气,有序地运行。

首条线

在足部,「行间」、「大敦」、「太冲」这三个穴位依次排列分布。这三处穴位都是很重要的调控部位:大敦穴属肝经的井穴,能激发肝经气血生 发;行间穴属肝经荥穴,可解肝经郁热;太冲穴作为原穴,对肝经气机的通畅与调节作用关键。三个穴位相互协作、共同运作,构建起从激发到疏调的完整调节链条。

肝经通畅的表现

按压太冲穴,只有轻微的酸胀感,而且足背的温度是正常的,另外大趾甲床根基处的颜色呈现出白色,还显得润泽。

肝经瘀滞的表现

大敦穴周围,皮肤较为干燥并且有脱屑现象,这表明营血不够充盈;行间穴那里,存在着压痛的情况,而且多半是因为肝经有郁热而导致的;太冲这个区域,青筋清晰地显露了出来,大多属于气滞血瘀所呈现出的征象。

晨起的时候,用牛角梳的背,沿着大敦这个穴位至太冲那个方向,轻轻刮上36次,这样足部会产生温热的感觉。

二条线:腋中线

从腋下的极泉穴,至章门穴的连线,是肝胆经气与带脉交汇的地方。久坐的人群,经常会在此区域,能够触摸到条索状的结节。

操作时可抬臂露腋,持刮痧板沿腋中线区域由上至下轻刮,在章门穴处着重施术。

第三条线:足底反射区

即《黄帝内经》所述「肝主筋」对应的足底筋区。

经筋调和的表现

足底筋(地筋)触诊时,质地较为柔韧,而且赤足行走的时候,足弓不会有不适之感,另外晨起之时,足趾活动也十分灵活。

经筋失调的表现

足筋所在之处,能够触摸到有结聚而成的颗粒;在足底呈现出一种浊腻的景象;大趾出现外翻的情况,与此同时伴有疼痛,这些都提示着经气沿着其正常的运行路径受到了阻碍。

调养时可赤足踩在擀面杖上,前后滚动。持续月余,不但足底渐渐转暖,睡眠质量也能得以调节,这对于经筋恢复柔顺的状态有所帮助。

《千金要方》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配合菊花枸杞饮、新鲜青蔬等食疗,形成内外兼调之法。刮拭力度以皮肤潮红为度。

木子提醒:皮肤破损,以及气血不畅者慎用。若刮后现青紫痧点,提示肝经瘀滞较重,待痧退后,隔3、5日再行调养。随着经气顺畅流通,出痧现象将会逐渐减轻。

这三条传统养 生路径作为通畅肝经的路径,每日花10分钟养护,可逐渐达到肝柔目明、气血周流通达的状态。

1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