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收支严重不平衡

纵古观今 2025-04-13 13:33:05

1433 年,郑和第七次航行归来,带回满船的奇珍异兽与番邦使臣。南京城张灯结彩,明宣宗朱瞻基却在御书房盯着户部奏报冷汗涔涔 —— 此次航行耗费白银六百万两,相当于全国两年赋税。当文官集团联名上书 “罢西洋以苏民困” 时,这位曾梦想复刻成祖荣光的年轻皇帝终于明白:爷爷朱棣留下的 “盛世幻梦”,早已成为帝国无法承受的财政黑洞。郑和下西洋的终止,不仅是航海史的遗憾,更是农耕文明对海洋扩张的一次无奈妥协。

一、帝王的盛世梦:万国来朝的代价

朱棣的皇位从一开始就笼罩着合法性危机。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这位 “篡位者” 急需一场史诗级的外交胜利。他选中郑和,这个兼具航海才能与穆斯林背景的宦官(郑和先祖为元朝云南行省平章赛典赤・赡思丁),赋予其 “宣谕德化,柔远人也” 的使命。

1405 年,首支宝船舰队启航:62 艘 “体势巍然,巨无与敌” 的宝船(长 120 米,宽 50 米),载着 2.7 万名水手、士兵、翻译与医官,携带着 20 万匹丝绸、10 万贯铜钱。航行规则是 “厚往薄来”:赐藩王镀金银印,赏国王龙袍冠带,赠使节绸缎瓷器。满剌加国王回访时,朱棣赐其 “镇国山碑”,碑文曰:“西南巨海中国通,输天灌地亿载同”—— 帝国的面子,要用真金白银堆砌。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首次下西洋赏赐支出高达 600 万贯,相当于明朝一年田赋收入的 12%。六次航行后,太仓(国家粮仓)存粮仅够维持三个月,户部尚书夏原吉哭谏:“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但朱棣充耳不闻,甚至在临终前仍下令:“下西洋诸蕃国宝船,悉皆停止?不可!”

二、财政黑洞:七次航行的经济总账

宝船的建造堪称 “吞金巨兽”。南京龙江船厂的档案显示,每艘宝船需耗费楠木千余根、铁钉十万斤,工期近两年。永乐年间共造宝船 400 余艘,仅材料费就达 800 万两白银。人员开支更惊人:每次航行需 2.7 万人,水手月薪 1 两白银,士兵饷银 2 两,单次人工成本超 60 万两。

“朝贡贸易” 的逆差触目惊心。暹罗贡象牙百斤(估值 500 两),明朝回赐绸缎千匹(价值 5000 两);古里进献宝石,朱棣赐其国王金印、银钱 2 万贯。据统计,七次下西洋赏赐支出累计 3000 万两,而朝贡收入不足百万两。更致命的是 “官方垄断”:民间不得私自出海,海外贸易利润全部流入宫廷,却无法反哺国库。

地方财政率先崩溃。苏州府承造宝船,征发工匠十万,导致 “农田荒芜,赋税拖欠”;福建布政使奏报:“造舟之役,死者枕藉”。1421 年,北京紫禁城大火,户部竟拿不出修缮费用 —— 国库空虚至此,朱棣仍坚持 “海外远夷,尤须招致”。

三、文官集团的反击:从隐忍到爆发

文官集团的隐忍在朱高炽继位后达到临界点。1425 年,新皇帝打开户部账册:郑和下西洋累计耗银 6000 万两,相当于明朝十年财政总收入。此时全国在册人口不足 6000 万,人均赋税负担比洪武年间增加 37%。夏原吉痛哭流涕:“东南财赋,尽耗于海!”

朱高炽果断下诏:“下西洋诸蕃国宝船悉皆停止,诸冗费悉罢”。他削减宫廷用度,废除宝船厂,将郑和调任南京守备。这场 “止损行动” 成效显著:一年后国库结余粮食 1200 万石,户部官员终于敢在奏折中写下 “民生稍苏”。

但朱瞻基的继位让一切回到原点。这位沉迷丹青的皇帝,看着祖父留下的《郑和航海图》热血沸腾:“我朝岂可不继成祖伟业?”1430 年,他力排众议重启下西洋,追加预算三百万两。户部侍郎陈山劝谏:“太仓之粟,不足以支数月;府库之银,仅够维持半年。” 朱瞻基大怒:“朕为天下主,岂惜此区区之费!”

四、朱瞻基的两难:重启与终局

第七次航行成为帝国的 “回光返照”。郑和船队抵达天方(沙特麦加),绘制《天方地图》,带回麒麟(长颈鹿)、狮子等异兽。满剌加、古里等 17 国遣使朝贡,南京城 “万夷来朝” 的盛况让朱瞻基陶醉。但户部的奏报如同冷水:此次航行收入折银 8 万两,支出却达 600 万两,每赚 1 两倒贴 75 两。

更致命的是民间反抗。浙江沿海爆发叶宗留起义,口号是 “罢西洋,免赋税”;江西工匠集体逃亡,宝船厂因缺人停工。内阁首辅杨士奇冒死进谏:“今军民贫瘁,如人重病初起,不堪再劳。” 朱瞻基终于清醒:祖父的盛世梦,是建立在 “子孙卖田” 的基础上。

1433 年,郑和病逝于古里。朱瞻基望着堆积如山的航海日志,颤抖着写下《罢西洋宝船诏》:“朕嗣祖宗大位,君临天下,夙夜兢业…… 今财力匮竭,民生困苦,西洋宝船诸项,悉皆停止。” 诏书颁布次日,63 艘宝船被拖至长江拆解,《郑和航海图》被锁入内阁密库 —— 这个曾让欧洲航海家惊叹的东方航海文明,就此戛然而止。

五、面子工程的现代启示

郑和下西洋的终止,暴露出农耕文明的致命缺陷:将海洋视为 “宣威之地” 而非 “财富之源”。对比同期欧洲:哥伦布航海(1492 年)带回的黄金让西班牙暴富,达伽马的香料贸易利润率高达 600%。明朝却固守 “朝贡体系”,用丝绸瓷器换取 “万国来朝” 的虚名,最终陷入 “赔本赚吆喝” 的恶性循环。

财政学家的测算更令人警醒:七次下西洋耗费的 6000 万两白银,若用于疏通大运河,可使江南漕运成本降低 40%;若投入西北边防,可组建 20 万精锐骑兵。这些错失的发展机遇,最终让明朝在 16 世纪的海权竞争中全面落伍 —— 当西班牙无敌舰队纵横四海时,明朝的海岸线已被倭寇肆虐百年。

朱瞻基的诏书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朕今痛改前非,诸番国进贡,量加赐赉,不必丰厚。”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帝国对 “面子经济” 的无奈认输。五百年后,当中国再次走向海洋时,郑和的故事依然警示着: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必须建立在 “收支平衡” 的坚实基础上。

结语

郑和船队的沉没,不是航海技术的失败,而是财政逻辑的崩塌。朱棣的 “盛世幻觉”、朱瞻基的 “帝王雄心”,最终输给了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当支出持续超过收入,再辉煌的帝国也会轰然倒塌。

今天,当我们重提 “海权” 时,郑和的教训依然振聋发聩:海洋战略需要的不仅是舰船与雄心,更需要可持续的经济支撑。唯有将 “面子” 转化为 “里子”,让海洋成为财富的源泉而非消耗的黑洞,方能实现真正的 “海洋强国”。

7 阅读:3994
评论列表
  • 卢沟 21
    2025-04-19 06:23

    朱棣六下西洋获利几千万两白银,用于建设北京城以及五次征北,几乎没有给文官集团分红,引起文官集团不满,所以历代文官集团主张禁海,而文官集团还海商私下里大规模走私,赚的盆满钵满。朱瞻基开启了第七次下西洋,获利颇丰,引起文官集团憎恨,在王景弘已经准备好第八次下西洋时,文官集团联合孙若微干掉了朱瞻基,从此以后,明朝皇帝再也不敢下西洋了

  • 2025-04-14 10:35

    发这种无脑文的不是傻就是坏,但凡有脑子的就不会认为下西洋是赔本买卖,朱棣基本是历史上最能折腾的皇帝了,五征漠北,南下安南,重修大运河,大修武当山,修北京城,修永乐大典,七下西洋等等一大堆大工程,永乐一朝的工程量比秦皇汉武这两个千古一帝的工程量加一起都大,秦皇汉武后期经济都濒临崩溃了,民不聊生,但永乐后期是盛世,百姓生活条件很好,那钱是哪来的?后面停了下西洋以后,哪怕是像嘉靖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皇帝,想重修一下北京的三大殿,财政上都特别困难,好好想想钱都哪了?

    用户10xxx91 回复:
    永乐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你是选择性看不见了?仁宣时期为什么要收缩防线改为民族自治?这就是为这些大工程还债。但凡还有点经济常识可以想想,带回来的东西在当时都属于奢侈品,要多大的消费群体、消费规模才能填平这几笔大账?西洋这些国家的产能又跟得上吗?
    长乐未央 回复: 用户10xxx91
    整个明朝的历史中,只要中央向地方的官绅集团收取矿税,商税,想清查土地收田税,必然会发生一大堆‘农民起义’,这些能私开矿产,走私商品,大量隐匿土地的人真的是农民嘛?而说整个明朝的历史中,只要中央向地方的官绅集团收取矿税,商税,想清查土地收田税,必然会发生一大堆‘农民起义’,这些能私开矿产,走私商品,大量隐匿土地的人真的是农民嘛?而说仁宣是为了永乐还债就更无脑了,古代又又不发行国债,国家每年是有财政预算的,你在某一个地方花钱多了就得在其他地方把这些钱省出来,国家收支基本是平衡的,汉武帝后期国家十室九空,人口锐减一半,国力大减,你可以说霍光实行修养生息是为了给汉武帝还债,但永乐时期人口是增长的,而且物价平稳,永乐时期的粮食价格在整个历史中都是偏低的,仁宣还什么债?
  • 2025-04-24 19:48

    麻烦番茄听一下“我崇祯绝不上吊”,感觉那小说说的蛮对,明朝亡于江南资本,明朝皇帝没一个正常死亡的,史上最牛太子落水后然病死亡,朱元璋一、二、三子都是成年后意外死,欲传位第四子,后死了,传位孙子。永乐大帝出征路上死的,继位皇帝只在位不到一年,死因太能干。最后一个皇帝,辛苦17年,节衣缩食,养了一群吃里扒外的辽东铁骑。听完小说,感觉读书的没一个好东西,资本逐利连种族都不要了,引进满清,让华夏人从两亿人口回到清初不到两千万人口。

  • 2025-04-14 12:37

    下西洋,造船是沿海省份花钱造的,收入却不分给沿海和朝廷,而是收入皇帝内帑。而且皇帝禁止私人出海经商。是以江南沿海省份反对朝廷下西洋,然后私人偷偷下西洋赚钱。沿海起义的和倭寇作乱的都是自己海盗。

    怕黑 回复:
    后面几个皇帝想开海禁,但是就是不同意,走私是垄断,要是放开就意味要分蛋糕,
  • 2025-04-18 00:33

    古今一理,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 2025-04-29 07:40

    作者评价明朝那几个皇帝的手法让我叹为观止啊,我不说别的一个物以稀为贵,下海商贸没有估算物价回收吗,还有人都是关注眼前的事情,民怨我也醉了能在国事上说上民这个字眼让我感觉到欢乐

  • 2025-04-14 07:08

    古代消费水平低,运输成本高,只有小规模的高价值商品(香料茶叶丝绸等)贸易才可能赚钱,明粉吹郑和下西洋船队赚钱完全是瞎扯淡;小编吹郑和有62艘长120米、宽50米的宝船也是瞎扯淡,即使真能造这种巨船,单价也会达到百万两,大明财政收入根本支撑不了造62艘这种大船。

    逍遥子 回复:
    没有人说船队小,但62艘长44丈、宽18丈的大船不可能!62艘千吨级帆船已经是超级规模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都没有这个规模!
    怕黑 回复: 逍遥子
    下西洋是7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差不多28年,不是一次,这样是不是可以接受了。
  • 2025-04-15 08:51

    朱瞻基在位时朱棣还是太宗[汗]

  • 2025-04-16 15:29

    动了文官士绅利益!

  • 2025-04-20 12:10

    说白了不会经商

  • 2025-04-17 12:35

    内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