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是爱国青年向往的地方。成千上万热血青年冲破艰难险阻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熔炉。与此同时,一批追求光明的文艺青年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接受革命的洗礼,于是鲁迅艺术学院应运而生。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艺术学府,1940年4月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改名为“鲁迅文艺学院”(统一简称鲁艺),1945年11月迁往东北。
1938年至1945年,鲁艺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从最初的服务于抗战、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到中期的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目标,后期升华成文艺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发挥了艺术在抗战中的最大效能。
延安时期鲁艺聚集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革命文艺家。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与人民同甘共苦,开展了抗战歌咏、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活动,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人民和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鲁艺,不仅引领了抗战文艺的发展,而且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写了革命文艺最绚烂的篇章。
1937年1月6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革命圣地。
1938年4月,鲁艺的《创立缘起》
1938年4月鲁艺的《成立宣言》
1938年,毛主席为鲁艺题写校名
1938年,毛主席亲笔题写了校训
1938年4月10日,鲁艺开学典礼时,毛泽东主席与鲁艺师生在中央礼堂。
1938年,延安桥儿沟鲁艺全景。
1938年延安鲁艺旧址
1938年,延安东郊桥儿沟鲁艺校门。
1938年夏天,鲁艺全体师生在延安北门外校址前合影。
鲁艺音乐工作团在街头对群众演唱抗战歌曲
1938年1月《血迹上海》演出时全体人员合影
鲁艺木刻研究班在街头创办的抗战美术墙报
冼星海指挥鲁艺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
毛泽东在鲁艺讲话(1938年)
鲁艺师生纺线生产(1943年春)
1939年,郑律成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唱歌。
冼星海(前一)参加大生产劳动
鲁艺排球场
1943年春节,延安鲁艺秧歌队在边区政府门前表演《歌唱南泥湾》
1939年,延安鲁艺院长吴玉章同志到院讲课
1938年7月1日,欢迎世界学联代表。
1938年,“鲁艺木刻工作团”成立,左起:彦涵、华山、胡一川、罗工柳。
1939年,节日前的帮厨
1939年,紧张的排练中。
1940年朱德同志亲自到延安东郊桥儿沟鲁艺视察。
1941年8月,全国美协陕北边区主办美展,图中右起:江丰、古元、焦心诃、力群
1945年延安鲁艺美术部师生在窑洞前合影。
鲁艺生产模范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为华君武
鲁艺师生纺线织衣,自给自足。
鲁艺师生踏着自己铺的路去开荒生产
鲁艺师生在纺线
鲁艺师生在开荒中的野餐
鲁艺王朝闻同志在鲁艺美术工场做雕塑
鲁艺王式廓同志在给美术系同学讲课
鲁艺篮球队员
鲁艺美术系雕塑组在翻石膏
鲁艺美术系雕塑组制作的石膏人头像
鲁艺美术系师生在野外写生中,与老乡变工请为模特合影。
鲁艺美术系学生在刻木刻
鲁艺延安窑洞里的展览
举办的美术展览
延安乐器实验厂,战士们自己动手制作乐器。
青年艺术剧院在街头演出
1943年2月5日,延安举行春节联欢活动。鲁艺教师王大化(右)、学员李波(左)表演了秧歌剧《兄妹开荒》。
“鲁艺”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表演者:王大化
1944年。延安鲁艺演出“粮食”
1945年,延安鲁艺在延安演出“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艺在延安演出“白毛女”
演出话剧《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