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有俗语,用以告诫后人生存的智慧,对于社会实践中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虽然古代与现今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只是道理的本质还是值得学习的。任何时候,事物的本质还是一定的。
曾有俗语:“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这句话说的是何意,为何会有这样的见识。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古人这样做的道理。对于现今的社会有没有借鉴的地方,其俗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五代另起坟是有现实考虑
人过五代另起坟,其实你很简单,就是说一个宗族的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后,就得另外迁址发展。宗族维系的基础是血缘,分为嫡系与庶支,是越分会越多。这其中就有亲近与疏远的支脉,三代以内还能维持亲近,毕竟爷爷辈与祖辈还认识,属于有联系,血缘关系有一定的纽带作用。
只是三代以后就不一样,五代其实是一个临界点,与第一代感情都不深,何况是在往往的几代人,可以说是超出极限。代数越多,其实关系也就越淡薄。
即使是皇族与贵族也同样如此,宗族关系越远越不亲,就连上层社会都如此。何况普通宗族,就更是如此,甚至五代开始分家很正常。五代以上,家族的助力不大,或者说是已经形同陌路,仅仅只是维持名义上的亲缘关系,只是比较淡化。
同时就是祭祀的规矩,五代以内可以,超出则不必祭拜。同时五代另起坟也有自立一家的意思,有的是到年限不得不分家自立,有的则是取得成就,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对于家人的庇护较大,使得自己的后人受益。为此以他为新起点,作为新坟的标志性人物。立为新生代的鼻祖,以求庇护家人。
除宗亲既有关系限制,祭祀规矩问题,以及风水庇护论。还有亲缘程度,最后就是时代不一样,不可预测的事情,另起坟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后路安排,分支越多,族群也就越庞大。五代另起坟,其实就是规避风险。
历史上为何千年家族难以持久,就是政治上难免有失误。导致家族衰落,但是不会绝种。就是因为五代另起坟,使得家族已经开枝散叶,对抗风险的压力有存活率。这也是延续子孙血脉的必要,防止因突发事件一窝端。
三代必走人是发展与生存需要
房子是用来住的,同时也是有归属意义。古人对于房产有特殊的执著,立稳脚跟的第一件事就是房子。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同样适用。古代说房过三代必走人,首先就是房子使用寿命问题,古代房子是木结构或者泥土结构,贵族还好一些,可以定期维修,只是三代时间还是超出寿命期。平民阶层则难以承受维修的代价,因此可能不到三代就得走人。
其次就是家族发展需要,一般只要是正常家族,其经历三代之后,都会面临增员的问题。现有房子可能体积有限,难以承担这样的负担。此时要么整体搬迁大房子,要么进行发家单过。还有就是把原有房子进行推倒重建。
总之就是原有房子已经不适用,无论是寿命年限,还是人员增加。三代就是一个门槛,或就地自住,只能原地重建;或分家搬迁,再者整体搬迁。再次就是三代人发展,情况已经不同,个人择业走向有分类。也都需要新环境,老地方不一定适合新生代的发展。
古代是宗族社会,对于家族成员与房子有特殊的感情,但是在现代而来,无论是五代起坟与房过三代走人,并不是很实用。房子的建筑寿命与古代不同,年限更长。而坟墓已经实行火化,不再是古代那样的土葬模式。
结语
在现代三世同堂是正常的现象,四世同堂真的是福气,五世同堂古来稀很少见。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亲情方面的问题有着一定的矛盾冲突。房子三代走人在现代不适用,如果环境合适,则一直使用。除非是时代发展过快,所住之处落后,不得不跟上步伐。
但是亲情方面较淡薄是真的,别说五代,就是三代之间也有隔阂。这是快节奏生活,到货自己人们更倾向于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古代那样,同在一个大宅子,少是非与争斗。同时血缘亲近关系也在淡化,有得必有失。
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走人
亲弟兄不算服,下一代为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