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公布了一个略超预期的Q1GDP,但是市场波澜不惊。4月份目前的高频数据,基本可以确定几个事情:新房销售走弱,土地出让金数据,财政支出和收入,FDI的数据,消费的数据(虽然社零还可以).......这些数据都显示经济在快速的走弱,宏观数据上看尚可。现在的问题就是宏观数据和微观的草根调研(一线为主)是走出来两个不同的方向。
4月份的数据走弱+出口数据基本4月份会出问题(韩国已经公布了1-20号的出口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并没能让刺激政策出台——LPR到现在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约束可能来自两个,一个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现在没有消除,一个是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的息差压力。
出口的节奏
不管是川普说的30天和中国达成协议,还是今天大摩今天的报告,其实这么复杂的贸易谈判,不太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达成。日本的团队,算是第一个和川普团队接触的主要经济体,但是出来之后给了一个结论:不知道美方到底想要什么。
以前正常的逻辑,向美国出口主要分类两类,一个是沃尔玛这种,走大宗集装箱过去,一种是电商单。
为了应对美国的黑五和圣诞季,1015之前,这边的货物是必须装船的,否则就来不及了——中美之间的快船,美西也需要16天左右。
如果你是电商货,可以稍微晚一点,按照国庆前后发货来看,9月份能拿到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来的急。一般来说7-8月份就需要去工厂订货了。这部分比较灵活。
但是如果是美国的大型零售商,货物可能在9月份就要最后装船,7月份就必须把订单下到工厂,工厂组织供应链和人工,为下半年的旺季准备生产了,7月份必须有明确的订单和付款进度了。正常情况下,美国的大型零售商,5-6月份就必须安排人和工厂接洽,给一个大概的需求和商品种类规则,都必须明确下来了。
如果我们假设现在的关税不能再0630之前明确的下降(这个涉及到价格问题啊),有一个稳定的预期,那么供应链可能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准备。后面的运输和生产就无法组织,最后11月初摆上美国货架的商品就会出现短缺,或者价格非常贵的情况。
与往年不一样的情况是,中国本土的工厂,其实疫情之后,就没有太好的日子,经济压力很大。在今年清明节之后的冲击下,如果出现了产业工人的大规模流失(毕竟大家都要赚钱养家,现在订单下滑的如此巨大,计件工资大幅缩减的情况下,是会出现员工流失的),那么即便是订单来了,也存在几个问题:1.是不是要大规模的招工,尤其是需要的熟练工;2.其他国家客户的排产计划已经排产完毕的情况下,大型订单是不是能够顺利排产;3.尤其是,如果关税是90天的这种豁免,是不是要为美国客户准备单独的生产线,毕竟90天之后啥样还不知道呢。
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其实就是全球供应链全球化之后的一个生产节奏的问题。这个生产节奏被打断之后的供应链风险是非常大的。
也就是说,如果中美之间在未来60天左右的时间里,如果不能就关税达成一个“被市场接受”的可信的协议,在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下半年美国的商品可能出现比较大的缺口。这几乎已经是定局了。
美国现在的制造业,不可能在100天的时间里就构建起来自己的本土生产能力,全球分工的模式下,美国的小企业可能面临零部件的短缺,反而可能会加速美国仅存的制造业快速的解体。
个人的感觉:川普的班子也许(我说也许,因为人家可能真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内心真的是想让制造业回归,但是很显然,制造业回归是10年尺度上的事情,从产业工人的培养,到供应链的完善——10年就是东大也不敢说能构建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优势啊。
今年最大的机会,可能也就是来自这次谈判的节奏,如果拖入下半年,那就等美国的高通胀再次启动吧——除非是美国经济发生了明显的衰退。
中国出口的发力点
中国在相当多的产里,基本占了全球40%以上的产出,甚至是一些细分垂类里,可能的结果是70,甚至80的占比。未来是不是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呢?
有!但是不大了.......中国未来的出口转型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a. 低roic环节的产能转移;
b.地理空间上的产能转移;
c.品牌,技术等的出海——中国不可能一直是商品出海
一方面有产业升级的需要,这是可以提升的空间,最为典型的就是半导体,还有汽车可能还有500-1000w量的产量提升空间。另外就是,中国已经开始了产能转移——注意不是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在当下已经基本不可能了,但是部分低ROIC的环节,还有巨大的转移空间。比如以服装为例,其实在染料,纤维和纺织机械被中国把控的情况下,成衣环节是可以大规模的向东南亚转移——甚至是中国出口丝线和设备之后,成衣应该从越南进口。
地理空间上的转移,不仅仅会给一些国家发展的机会——在他们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形成的对高端制造产品和资本平的需求(他们加杠杆),可能会对国内的出口产生很强的拉动效应。这是中国和美国巨大的不同,美国现在除了拿美元换商品,这些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工艺管理,装备和管理能力,美国已经无法对外输出了。
另外就是,相比于出口一个贴牌的商品(比如耐克在大陆生产的鞋子,出口到东南亚),为什么中国的品牌不能出海呢?华为,传音这些公司已经走在了前面,那么为什么安踏这类的消费品不能出海呢?龙头企业的品牌出海,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空间!可以将这个理解成生产型服务业的出海,这个可以在同样的实物商品数量基础之上,价值量可以翻几倍。
中国出口逐步的从OEM到ODM,现在要开始向OBM开始挺进了——这必然会动欧洲和美国的利益,但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也想过上好日子啊。
结论
我有一个看法:中美这次,趋势已经定了,美国内部没有亲中派的声音了,中国内部没有亲美派的声音?这样,二者之间管控分歧的能力,就会差很多。
中国这次应该是准备好了,铁了心的准备忍受冲击,但是要形成自己的圈子——继续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对大家来说,都没有收益了,没有共同的利益,就很容易分道扬镳。
中期来看,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了,无非就是什么时候,数据能出现反转,仅此而已。
短期,极大概率是要缓和,但是缓和的代价又非常高。美国面临60天之后,供应链中断的痛苦——不仅仅是消费品,还有制造业所需要的中间商品,如果中间商品出现了问题,美国仅存的制造业,差不多就可以关门了。
我们能做的就是,专注这种波动的机会,没有必要去评判对错。对咱们来说,只有输赢,没有对错......背后14亿人的饭碗和工作机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