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模型的五大假设:你站在哪一边?

模型视角 2025-02-17 17:59:40

进行建模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明确“假设”是什么。假设是讨论与探索的前提,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大家都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实际上却只是“各说各的”。

有时,我们也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双方似乎都无可厚非,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细究之后发现,争议的根源往往在于各自的“假设”不同:A认为B出于私心,而B则坚持自己是出于公心,如此一来,争论反而无法收场。

在解决问题时,理解和看清问题背后的“假设”非常重要。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反映“人”决策过程的假设?标准答案并不存在,但不同学科的“人性假设”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视角与启示。

1. 经济学:人是“理性经济人”

经济学家假设人类是理性决策者,在所有决策过程中都力求最大化自身利益。根据这一假设,人在做决策时会精确计算所有可行方案的成本与效益,最终选择最符合自己偏好的选项。

这个假设强调的是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选择”,认为我们的行为完全是由理性驱动的。例如,当消费者选择商品时,他们会在价格、质量、品牌等方面做出权衡,从而选择效用最大的商品。

我们在建模的时候也往往会选择“理性人”这个假设,因为相对容易量化和可操作。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函数与优化模型去解决问题。

但这一假设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情感、认知偏差等非理性因素。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决策往往受到情感、习惯、社会影响等的干扰,因此无法完全理性。换句话说,现实中的决策几乎无法做到100%的理性——“Too young, too simple”。

2. 心理学:人是“情感驱动的非理性动物”

心理学家的视角则认为,人类的行为更为情感化,往往是由潜意识的欲望和认知偏差驱动的。弗洛伊德曾提出,我们的许多行为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举个例子:你或许会因为童年的某次不愉快经历而讨厌某种食物,尽管你知道它对身体有益。这正是潜意识在作祟。

现代心理学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探索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偏见、为什么我们会从众、为什么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达克效应)。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是常态,而非例外。

一句话:“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清醒和理智。”

3. 社会学: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受社会结构、文化规范、群体关系和社会互动的深刻影响。我们并不是独立个体,而是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

社会学假设的重点是社会和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举例来说,我们的消费习惯、职业选择、甚至情感依赖,都受到所属社会群体的影响。涂尔干曾说,人类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产物。

然而,这种假设的局限在于,它有时忽略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 生物学:人是“基因的奴隶”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大多由基因和生理机制决定。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许多行为和情感反应,都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学家认为,恐惧、爱情等情感反应都可以通过进化机制解释。例如,恐惧让我们回避危险,而爱情有助于繁衍后代和亲代照料。

当然这一假设过于强调基因的决定作用,忽略了社会、文化和个体自由意志的影响。

5. 计算机科学:人是“信息处理器”

计算机科学家的观点是,人类的大脑可以视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接收、处理和输出信息。我们的思维和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在人类的大脑中,信息输入后会被处理并转化为行为。学习过程像是编程,记忆像是存储,思维过程则类似计算机的运算。这一假设侧重于认知和信息传递。

不同学科的假设提供了各自的视角和工具来理解人类行为。经济学强调理性选择,心理学关注情感与偏差,社会学探讨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生物学从基因角度出发,哲学强调自由意志,人类学关注文化差异,计算机科学则通过信息处理理解认知。

每个学科的假设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各自有局限性。想要建立一个“完美”的假设几乎不可能,因为总有“例外”。但我们可以选择或提出相对合理的假设,然后通过经验不断完善,从而逼近更真实的“人类”模型。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 2025-04-06 17:37

    “自行车为什么不倒”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两百年:为什么自行车骑行不会倒一直没搞明白。在研究电动独轮车AI算法的时候发现电动独轮车和人力独轮车在加速、减速、失衡纠正、转向时遵循的物理学理论都是相同的,实际控制过程逻辑也是相同的,仅仅是控制主体不同电动独轮车的控制主体是传感器和微电脑而人力独轮的控制主体是骑行者。以日常生活行为中物理学基本规律是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原则,用物理学力学和控制论基础知识深入分析证实自行车(人力独轮车)玩家学习过程中心理与行为动作过程。 在研究自行车骑行过程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用成熟的物理学矢量法则、控制论、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求证在骑自行车活动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及相关的心理活动内容。用物理学基础知识,证实骑自行车过程和发射卫星过程物理学抽象的运动控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物体运动和姿态控制过程。客观上物体运动时由前一种运动状态向后一种运动状态变换必须先打破前一种运动状态的平衡,提出了骑行者学会了骑自行车的结果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控制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一定还学会了如何打破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

  • 2025-04-06 17:38

    这才是本质

  • 2025-03-25 12:33

    ❌跟屁虫名利科学院,培养大批孔乙己,看不起牛顿经验归纳/实践出真知/短衣帮,更爱假说诠释相对论之乎者也//长衫子,举人自居,趾高气扬骂“民科”,狗咬狗咬人(民科民粹不知为不知,与假说伪科学无关)。笑死个人!——假说“天鹅都是黑的”,找到一只黑天鹅,写论文发顶刊皆大欢喜,号称证明了!假说科学不算假/读书人偷书不算偷,都是伟大突破物理革命!纠缠宇宙唯一女朋友,不确定当科学,祸害绝对真理,二象性,空间弯曲挤脑袋,测量速度不要参考系,宇宙时时处处可放羊,运动等效物质,波论场论数学冒充物理追不上芝诺乌龟,,,诠释应用,黑天鹅论对量子不确定和对称性有巨大贡献……前天有人打了一个很响的臭屁/黑天鹅,比蝴蝶效应还要猛。今天果然下雨获得了应用,臭屁的应用十分广泛。……为什么只有三个人懂的相对论,获得了广泛应用呢?诠释一切诠释应用?答案只有孔乙己知道!——演绎卫星飞行控制,汽车轮子在最下面,电力电信导体电子运动,半导体控制电子运动,,,只能用牛顿力学/弯曲空间木法搞,清清楚楚,需要写论文诠释吗?号称有鬼谁能证无?水往低处流不变现象是真理是确定性,假说后脑勺也能确定?假大空祸害子孙祸害国家沾沾自喜?

模型视角

简介:一个资深数学建模爱好者的知识、视角和建模乐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