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丝路瑰宝,他们成了最美风景线——新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普查工作纪实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5-04-23 16:47:42

乌什县文物普查队队员正在别迭里烽燧使用RTK采集坐标点信息   王思超  摄

在大漠戈壁,用航测技术采集基础数据做出故城的3D模型;在天山深处,翻山越岭去收集新发现的烽火台信息资料并建立档案;在老城巷陌,测量一套套古老民居,绘制平面、剖面图……

4月中旬以来,笔者受邀参加“守护丝路瑰宝 传承中华文脉”新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与中央驻新疆媒体、新疆主要媒体一起“跟着四普看新疆”,在“直击”新疆各普查队现场工作场景的同时,也深入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无限的魅力。

一丝不苟复核文物信息

4月的大漠戈壁,扑面的春风里时常夹杂着沙尘,这阻挡不住一线普查队员的脚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城遗址,负责测绘技术的普查员趁风势间歇,采用RTK(测量设备)在遗址的各关键点打点,总计采集了100余处点位的地理坐标和海拔数据,再与无人机技术模块链接,航拍获得的数据最后经处理,展现出文物的3D立体模型。

阿克苏地区文物普查队负责人、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副院长艾斯克尔·阿巴斯说:“我们采用新技术测量出的遗址长宽数据,和‘三普’数据相比有10米到35米的误差,我们复核了好几遍,确认此次测量是准确的。‘三普’的测量误差是因为当时人工测量条件有限。”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库车市唐王城遗址,普查员围绕遗址的各个点位,一边比对拍照,一边详细记录墙体、马面、角楼、佛塔等遗存的形状、结构、特征、尺寸等;在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拜城县库依巴格戍堡遗址,普查员一边检查野生动物行为对文物的破坏情况,一边讨论文物保护措施以及周围环境对文物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完善该遗址的保护计划做准备;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城县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除了复核原有的发现,普查员在遗址踏勘中还补充登记了新发现的堡垒、烽燧等遗址的详细信息。

笔者跟随乌什县文物普查队,对乌什县境内的八卦墩烽燧、别迭里烽燧和钟鼓楼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复核。在斜坡陡峭、碎石遍布的八卦墩烽火台,普查队员或匍匐或侧身,小心翼翼地移动,认真复核记录每一处文物。

及时查勘保护新发现文物

在“四普”过程中,新发现文物不仅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见证,各地普查队对此都非常重视。在拜城县黑英山乡新发现的库如里墩烽火台,普查员吃力地爬上海拔近2000米的山头进行查勘,收集数据资料,上下一趟需要三四个小时。

“在黑英山乡境内还有塔什吐尔烽火台、沙拉依塔木烽火台等,据此判断,库如里墩烽火台很可能是同时代的遗存。下一步将制定保护性规划,设立文物保护区和缓冲区范围,申报文物保护级别,让烽火台及时得到保护。”拜城县文物普查队负责人、拜城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保护及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主任吐逊·木沙说。

位于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的塔木尕塔什卡伦也是“四普”期间的新发现,普查队员在这里发现了钱币、马蹄铁、瓷器残片、陶片等,初步认定为清代卡伦。由于卡伦深处天山南脉冰大坂山腰上,普查队员得从破城子村骑马3个半小时才能到达,整个查勘过程需露营两到三天,这对普查队员的体力要求较高。

新发现的新疆军区某团老礼堂,是根据部队向地方普查办提供的线索发现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普查队员多次对其进行查勘发现,该礼堂自1962年开建,历时两年,建成后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一度成为部队和地方重要的会议场所。目前,老礼堂内陈列着脚踏式风琴、胶片放映机、移动放映机以及文献资料等。“我们已经完成测量、历史资料的登记等,下一步将认定、公布,筹措资金加固老建筑。”阿克苏市文物普查员黄净说。

推动公众参与文物保护

做好文物普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文物,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发掘文物的价值,推动公众从文物保护的旁观者成为文物保护的参与者。

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库车市龟兹小巷集中了一批极具历史年代感的老建筑,为库车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穆罕默德·尼牙孜霍加民居也在其中。由于龟兹小巷的旅游知名度远扬,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观这座晚清民居。普查员采用三维扫描等技术,获取了老建筑立体构造图等信息。库车市文物普查队负责人、库车市龟兹博物馆副馆长冯伟说,普查老建筑有助于城乡可持续发展,平衡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的关系。这些老建筑对外开放参观,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文化,也让老城居民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库车市龟兹魏晋遗址是“三普”中发现的一处重要墓地,经多次考古发掘后,在原址建成的博物馆于2024年7月开放。为了让观众了解魏晋时期龟兹墓葬的特点,博物馆采用3D影像技术、多投影结合技术生动展示了文物的特点。冯伟认为,此次普查对墓群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确保了资料的完整性,也为后续系统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有3处遗产点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包括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库车市苏巴什故城、拜城县克孜尔尕哈烽燧,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克苏地区普查队在不影响观众参观的情况下,分别对各个文物主体和环境进行普查。新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副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党志豪说:“新疆拥有9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截至目前,普查队已复核了96%,对新发现的1896处文物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调查。新疆文物分布广泛,有些区域需要普查员深入大漠戈壁,长途跋涉、攀山越岭,他们不畏艰苦劳累,与悠久的文物相映生辉,成为一道道最美的风景线。”

据了解,实地调查结束后,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对原始材料进行分类、登记、编目、系统整理,分类编辑普查资料汇编、文物分布图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