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地区民风彪悍,剃发令之下反抗激烈,元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总兵方国安、王志仁等人不知隆武已经登基,7月18日拥立逃到浙东的鲁王朱以海为监国,这使唐、鲁双方都很尴尬,而且双方政权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朱以海是朱元璋十世孙,九世祖为太祖第十子,朱聿键被拥立的原因也基本一样,朱以海比潞王等人强,起码有骨气,敢于上前线阅兵,鼓舞士兵。朱以海有一点和朱聿键不同,他和大部分藩王一样,养尊处优的长大,没有什么治国才能,任用外戚佞臣,这几乎是守成君王的通病。
鲁监国政权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军事制度,浙东地处抗清前线,方国安王之人手握兵权,又有定策之功,所以依然是藩镇做大。鲁监国控制区延续了弘光朝江北四镇和左良玉的,就只只给正规军发粮,民众组织起来的一兵,要自己去筹措粮饷,就更别说组织训练提高战斗力了,仅这一条就足以严重打击民众抗清的积极性。隆武吃过苦,带过兵,应该说是个不错的皇帝人选。可是他的短板也在于此,唐王从未出过,皇帝威信不足,朱聿键又曾抗旨兴兵,登基全靠郑鸿逵兄弟扶持。。隆武称皇帝,但指挥不动郑家军事力量,广西瞿式耜数亿桂王都只是名义上拥护鲁,这样的隆武没有多少实权。二主并立的局面出现了。
为大局着想,建国稍晚的鲁王退让,但定策之功巨大,鲁监国的许多大臣们不肯轻易退让。相互发现对方后,九月,隆武派使者到浙东,宣布两家不分彼此,鲁监国的大臣可以在鲁朝担任同等官职,并立朱以海为继承人。在是否承认隆武的问题上,大臣们分成两派,朱以海负气出走台州,又被反对派请回。隆武二年正月,隆武为缓和气氛,命都御史路清源带着十万两白银到这种犒军。鲁监国一方甚至为了挣得超过隆武的威望,独自出兵攻杭州,想要恢复南京,结果大败。军事上的失利导致了畏缩情绪,鲁监国控制区陷入内耗。在唐鲁僵持阶段,还发生了朱元璋侄儿朱文正、后代靖江王朱亨嘉的自立事件。虽然短期内被隆武评定,但朱亨嘉自立事件却不是个例,这也真实反映出当时南明上层的自私本性。抗清的原因中,为国为民的比重不高,目的如此不纯。恢复河山难上加难。
隆武没多少实权,忠心的臣子也不多,但他锐意恢复,即位十天,他就杀清朝劝降的使者,他要御驾亲征,但因为郑家兄弟的掣肘,没能成行。隆武朝的国策是与弘光朝截然不同的,简而言之,就是联合农民军抗清,这对南明具有重要意义,是此后维持南明政权的根本。隆武有感于党争误国,提出了用公民,提倡摒弃门户之见,人尽其用。此外,他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得到百姓拥护。个人生活上,隆武节俭,喜欢读书,没有天皇贵胄的奢靡习气,很是难得。黄道周出征被俘杀,马士英殉国,方国安等不战而降,浙东被清军占领,王志仁殉国,朱以海逃到海上,战事急转直下,清军位于任何抵抗,越过福建屏障仙霞岭,隆武学曹操烧了投降信,想重新赢得人心,但此时形式已经不可逆转。8月21日,隆武从严平谷出发去往赣州,随行军兵不多,一行人途中与清军只好逃遁。27日,隆武到长汀。28日,隆武与后宫大臣在长汀被俘杀。隆武在位仅一年,力图恢复,但宗室争相监国,权臣跋扈祥青政令难以实行,他实在是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