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召开传染病学科群第三次会议

文峻评健康 2025-04-30 10:54:39

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构建首都高水平传染病防控体系。4月28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召开传染病学科群第三次会议。会议由中心纪委书记王勇主持,领导班子成员、相关科所工作人员及业务骨干等150余人参会。

专题一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

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副所长冯兆民、消毒与有害生物防治所张洪江介绍了北京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监测网络建设成果,以及跨种新发传染病预警的规划。该监测网络作为病原跨界传播的“预警前哨”,其科学布控和精准预警,有助于提升传染病预警的及时性与防控策略的精准性。

专题二

全球及我市麻疹流行现状及消除策略

免疫预防所周涛结合全球疫情反弹现状,深入分析我市通过常规免疫、重点人群查漏补种等措施,有效消除免疫空白、降低我市疫情水平的实践经验。同时,强调仍需持续巩固人群免疫屏障,防范输入性疫情引发的传播风险。相关工作为消除疫苗可预防疾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路径和参考范式。

专题三

分子流行病学在HIV感染溯源中的应用

性病艾滋病防治所辛若雷,首先介绍了我市HIV/AIDS的流行现状,并分享了将流行病学调查与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相结合的实践案例,精准重建重建HIV传播链,开展感染溯源分析。这一方法为“科学防控”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路径和研究思路。

专题四

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及流行特征

中心主任王全意围绕当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点领域,首先介绍了乙型流感Yamagata系病毒的“消失”现象及其可能原因,系统梳理了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特点、新冠病毒监测进展、肺炎支原体耐药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试点工作等近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领域的热点问题,全面展示了中心在相关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与成果。

专题五

传染病预测预警技术分享

——传播动力学模型原理及应用

北京全球健康中心办公室王梦圆,系统解读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模型,结合丰富的案例与实战数据,展示模型在评估干预措施有效性以及对新发传染病的风险研判中的实战价值。这些方法的应用为首都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大脑”。

会议延续“成长之路”特色板块,北京全球健康中心办公室李景植和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高群2位青年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职业成长经历与感悟,展示了中心青年员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成长之路 How English Opened My World: A Personal Story of Curiosity and Growth

全球办李景植用英文分享了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阐述语言能力在职业提升、跨文化沟通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同仁以开放视野拥抱全球化防控机遇。

成长之路 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传地所高群分享了从环境健康转向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跨学科转型心得,强调科研工作者需保持好奇心驱动的探索精神,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团队目标的同频共振。

中心主任王全意对传染病学科群青年科研人员研究设想及需求做出回应,并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大家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科技成果与防控实践深度融合,在传染病防控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此次会议既是对传染病学科群建设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迈向更高水平协同创新的新起点。中心将以学科群为纽带,持续整合科技资源、锤炼专业队伍、强化成果转化,为筑牢首都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篇章。

供稿:市疾控中心全球办

编辑:Suki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