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成猝死和心脏有关!心脏最怕你做七件事,可惜很多人还不知道

逗逗玩转养护 2025-04-30 18:20:33

你可能想不到,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倒下,背后“凶手”竟多半是自己的心脏。

不是劳累,不是压力太大,而是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小习惯,正在悄悄掏空你的命根子。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像坐过山车,很多人没来得及活明白,就先把命搭进去了。猝死,这三个字听起来遥远,其实离我们近得可怕。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全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5万,相当于每天1500人猝死,其中超过80%都和心脏有关。

你可能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心脏出问题,但现实是,心梗、猝死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从30多岁到50岁,中青年正成为“心脏杀手”狙击的主力军。而其中,有七个“坑”,你可能天天都在跳。

心脏最怕的第一件事:熬夜

说到底,心脏不是铁打的,熬夜是慢性谋杀。

我记得我接诊过一个37岁的IT男,项目赶进度,连续熬了三晚,第四天凌晨,他在洗手间倒下,120送来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家属哭得撕心裂肺,但这样的悲剧,我见得太多了。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熬夜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约3倍。这是因为夜间是交感神经抑制、心脏“休息”的时间,如果你强行“拉他加班”,长期处于高强度运转状态,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冠脉供血减少,心肌缺血说来就来。

有些人说:“我年轻,扛得住。”但心脏从来不讲“情面”,它累了就罢工。

第二件事:暴饮暴食

每年春节、国庆长假期间,急诊室格外热闹。不是车祸,就是心梗。

暴饮暴食是诱发心梗的“催化剂”。尤其是大鱼大肉、油腻辛辣,胃肠负担加重,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心率飙升,心肌耗氧量剧增,再加上酒精一刺激,斑块一破裂,血栓一形成,命就没了。

曾有一位50岁出头的企业老板,聚餐时喝了点酒,回家洗澡时晕倒进了医院,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幸运的是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

后来他躺在病床上说:“医生,我就是吃多了点,怎么就差点没命了?”

是啊,心脏不是你家的“搬砖工”,你吃得多,它真扛不住。

第三件事:情绪失控

“气死了!”这句气话,有时候真会变成现实。

研究显示,情绪激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诱发心律失常和心梗。尤其是中老年人,情绪一上来,血压飙升,冠状动脉痉挛,轻则心慌气短,重则猝死倒地。

我见过一位退休教师,因家庭琐事和儿媳口角争执,情绪激动后胸闷难忍,被送来时已是心源性猝死。家属至今都不敢相信,一个好好的人,说没就没了。

所以说,不生气,是一种修行,更是对心脏的保护。

第四件事:剧烈运动“突击型”

运动是好事,但不是所有运动都对你有好处。

有些人平时不锻炼,一到周末就“突击”,踢球、跑步、爬山,强度大到像在“拼命”。这对心脏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击。

尤其是中年人,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在剧烈运动中脱落,形成血栓,从而引发心梗或猝死。北京就曾有一名41岁男子,在马拉松终点前50米猝死,事后证实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平时毫无症状。

所以,运动要循序渐进,不是“拼体力”而是“调节节奏”。

第五件事:烟酒不离身

烟,是心脏的“毒药”;酒,是心率的“加速器”。

吸烟会让冠脉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促进动脉斑块形成。酒精则会引发心律不齐,尤其是房颤,严重可导致血栓脱落→心梗或脑梗。

戒烟戒酒,真的不是口号,是救命。

第六件事:忽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三高”不是“老年病”,而是心脏病的温床。

很多人不把“三高”当回事,甚至连药都不按时吃。但其实,这些慢病就是在默默折磨你的心脏。

高血压会让心脏负担加重,左心室肥厚、心衰风险升高;高血脂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一旦斑块破裂,心梗立刻找上门;糖尿病更是让血管“提前老化”,冠心病风险翻倍。

我曾遇到一个患者,才46岁,连着两次心梗,问他有没有三高,他说:“我哪知道呢,体检几年都没做过。”

不是病重才看医生,而是平时就要防患未然。

第七件事:不体检、不听劝

这可能是最致命的“习惯”。

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棒棒的,连年体检都不做,等到症状来了,往往就是“不能等”的时候了。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知晓率不足40%,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心脏出了问题。

我有一位朋友,40岁不到,平时工作应酬多,体检报告上提示他“心电图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他嫌麻烦没理会。三个月后,心梗发作,差点命都没了。现在他逢人就劝:体检不是吓你,是救你!

心脏不是“钢铁侠”,它需要你宠着点

别以为心脏“皮实”,其实它很娇贵。它日夜不停地为你工作,但它不是永动机。你给它的每一分压力,迟早都要还回来。

心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一旦出了问题,就不是“修一修”那么简单。从冠心病到心衰,再到猝死,每一步都在缩短你的生命线。

那么,怎么才能好好保护心脏呢?

第一,规律作息,别熬夜。

第二,饮食清淡,少油少盐。

第三,情绪稳一点,凡事想开些。

第四,适度运动,量力而行。

第五,戒烟戒酒,别心存侥幸。

第六,控制三高,听医生的。

第七,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说到底,心脏不是“说崩就崩”的玻璃器皿,但也不是“打不死”的小强。你若不珍惜,它说翻脸就翻脸。

别等倒下的那一刻,才想起医生曾说过一句话:“你这心脏啊,早就撑不住了。”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摘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3): 209-22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中国成人高血压管理现状研究报告(2021)[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2.

[3]张瑞华, 刘力生, 张宗裕.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策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1): 12-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0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