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究竟谁才是二号人物?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5-12 00:02:3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28年2月重任总司令职,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并在会上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从这时起,蒋介石放弃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确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从1928年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到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一共在大陆实行了二十一年的独裁统治。在这二十一年中,蒋介石大权独揽,是国民党无可争议的领袖和一号人物。那么在蒋介石之下,谁是仅次于他的二号人物呢?

一、

国民党自成立以来,其组织与党员成分就相当复杂,尤其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便出现了权力真空。当时有希望接替孙中山职位的,有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蒋介石等四人。

孙中山北上前,曾让胡汉民出任代理大元帅之职。但胡在党内的影响力远不及孙中山,孙在世时,他可以以孙中山的助手身份暂时控制局面;孙中山一旦逝世,胡汉民在党内的地位马上受到挑战。而廖仲恺则在孙中山逝世后不久便遭到刺杀,因此能竞争当时国民党内第一人的,只剩下了蒋介石与汪精卫。

1926年7月,蒋介石率领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垮了吴佩孚率领的北洋军,并于当年10月攻占武汉三镇。11月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到武汉。

对于将国民政府迁到武汉一事,蒋介石是反对的,他想将国民政府迁往南昌,这才会有利于他对国民政府的控制。最终他的想法并没有实现,这也说明在1926年时,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并不稳固。

蒋介石最大的资本,是他手握军权。因此在北伐军攻克上海后,他马上发动“四一二政变”,决定在南京组建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决裂。

随着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手握枪杆子的蒋介石,成了国民党集团的首脑,汪精卫则沦为国民党的二把手。这个格局一直到1938年汪精卫叛逃才被打破。

汪精卫虽然官居行政院长,是国民党政权名义上的二把手,但由于手上没有军队,因此并没有多少实权。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常会第51次会议正式决定: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权,同时拥有全中国行政、立法甚至司法权,汪精卫这个“二号人物”,更是成了“吉祥物”。这也是后来汪精卫叛逃的一个重要原因。

汪精卫叛逃后,国民党对政府和军委会进行改组,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由何应钦出任参谋总长一职。从此时起,何应钦便取代了汪精卫,成为国民党内的“二号人物”。

二、

参谋总长一职的权力很大。它既能协助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领导军事委员会所属各部、院、会、厅,又有权处理军事委员会日常工作,可说是军事委员会的“二把手”。

在担任参谋总长的同时,何应钦还兼任军政部长一职,掌管全国陆海空军行政,全国总动员之筹划,管区之筹设,兵员之征募编练,军事后勤之保障等工作。

何应钦在国民党军政界中,有“黄埔系保姆”之称。正因为如此,蒋介石才会将参谋总长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他。

何应钦与蒋介石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算起来是蒋介石的“学弟”。1924年2月,黄埔军校筹备处正式成立后,何应钦负责主持军校下级干部的考选和训练,成绩出色,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随后,经蒋介石推荐,何应钦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总教官。

当上黄埔军校总教官后,何应钦以“取精用宏,加强教练”为主旨,在苏联顾问组的帮助下,学习苏联红军的军事训练方法,同时也借鉴了德国、日本的军事训练经验,自创了一套直观通俗、实践与理论兼具的教练方法,使黄埔学生迅速成长为新时期的优秀军人。

之后,何应钦又在黄埔军校组建教导团,并亲自出任团长。教导团的中级以上军官在黄埔教官中选任,排长、班长则以黄埔的优秀学生充任,并在教导团中实行党代表制,因此教导团也被称为“党军”。

何应钦不仅精通军事理论,实战水平也很高。在平定广州叛乱和两次东征中,何应钦都率领黄埔学生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使广州革命政府转危为安。

北伐战争爆发后,何应钦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北伐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一路军总指挥,成了黄埔系的首领,在黄埔生的眼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地位的急剧提升,也让何应钦有些“飘”了。后来汪精卫通电反蒋,联合白崇禧等人公开逼蒋下野时, 何应钦认为蒋气数已尽,竟然一声不吭。这也导致蒋介石对何应钦非常失望,渐渐起了戒心。

1928 年 2 月,复职后的蒋介石撤销了何应钦的本、兼各职,将军队编为四个集团军,自己亲自担任总司令,剥夺了何应钦的兵权。

1936 年 12 月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发生的当晚,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紧急联席会议,推举何应钦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并授予何应钦军队指挥调动权。

在这次会议上,何应钦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代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和以宋美龄为代表的和平解决派针锋相对,力主武力讨伐张、杨,最终使政府通过武力讨伐的决议。

会议结束后,有人告诉宋美龄:对蒋被抓一事,何应钦暗中十分高兴,甚至想派飞机轰炸西安,自己好借机篡位夺权。 宋美龄对此深信不疑,在给蒋介石的信中,她告诉蒋介石:“南京城内戏中有戏”。蒋介石被释放后,对何应钦的这次“越位”一直怀恨在心。

虽然蒋介石获释后,表面上肯定了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的做法,但从此没有再给过何应钦真正的兵权。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终于找机会免去了何应钦的军政部部长一职,由陈诚接任。只让何应钦当了个有名无实的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兼参谋总长,主要工作仅仅是负责接受美援装备,成了一个“摆设”。

蒋介石败逃台湾后,何应钦也就备受冷落,蒋介石只给了他一个“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闲职。 在国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何应钦落选中央委员, 这也表明何应钦已经被驱逐出权力的中心。

1987 年10月,何应钦因心脏衰竭,在台北去世,享年九十九岁。

三、

何应钦失宠后,谁将会成为国民党政权新的二把手呢?答案是陈诚。

在成为“二把手”之前,陈诚历任军政部常务次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部长、湖北省政府主席等职,并于 1943 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一职。蒋介石对陈诚也是寄予厚望,告诉陈诚:“我派你往远征军,乃是要希望你立业成名”,足见其对陈诚栽培之意。

陈诚第一次引起蒋介石的注意,是在1925 年的第一次东征期间。在攻打淡水城的战斗中,身为黄埔教官的陈诚,指挥炮兵轰开城墙多处,将敌人炸得四散而逃。蒋介石在望远镜里看到后,高兴地说:“这个教官不错,打得准,打得狠,是个带兵的料!”

东征结束后,陈诚被提升为炮兵第二营营长,很快又升任第 63团团长。北伐期间,陈诚的第 63团在桐庐与敌人的三个师大战,陈诚亲自率特务队于深夜突袭敌军司令部,大败敌军。战后,蒋介石亲自嘉奖了陈诚,并提升他为第 21师副师长。

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时,曾蒋介石召见陈诚,问他对共产党的态度。陈诚以一句“绝对服从从蒋总司令”的回答,令蒋介石十分满意,当即就将陈诚升为第 21 师师长。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很多人都趁机落井下石,只有陈诚表现出了绝对的忠心。他在1928年1月2日给蒋介石的信中,称蒋的下野导致“党失重心,群龙无首”,并建议蒋“容纳众流,忍小忿以成大谋”。

陈诚的忠诚,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1月9日,蒋介石亲自接见陈诚,认为在国民党内,“,陈辞修为有志之官长,其他惜皆庸庸者也”。

1928年蒋介石重新复出后,陈诚开始受到蒋的重用,先后参加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讨唐战争和中原大战,其职位也是一升再升,当上了第18军军长。蒋介石甚至在日记中写道:“辞修实一将才也,甚有希望。”

蒋介石除了在职务上提拔陈诚之外,还亲自为陈诚牵线搭桥,将国民党元老谭延闾之女、宋美龄的干女儿谭祥介绍给了陈诚。陈诚极为感动,多次对夫人说:“在公我固须随总司令为党国努力,为私总司令之恩亦不能不报。”

客观地说,陈诚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他受到蒋介石重用的根本原因,是他对蒋氏的忠心。而军事才能的平庸,也让他在主持对中央红军的几次“围剿”中屡遭败绩,连老底子第11 师也被红军全歼。

对于陈诚,蒋介石表现出了少有的大度,在召见陈诚表示:“几次围剿失利,责任在我,你就不必多虑。”

第五次“围剿”开始后,蒋介石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再一次任命陈诚为第三路军总指挥。陈诚也挺走运,因为当时毛泽东遭到排挤,红军的领导权落入博古、李德等人手中,而这两人根本不是陈诚的对手。所以在这次“围剿”中,陈诚率军相继攻占广昌、建宁、宁都、瑞金等地,为蒋介石立了“大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指挥淞沪抗战。

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陈诚表现出了一名军人该有的勇气。他指挥的淞沪抗战虽然最终失利,但还是坚持了三个月之久,付出了巨大牺牲,彻底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在抗战中,陈诚参与指挥了多个战役,虽然败多胜少,但我们也得承认,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件事上,陈诚是做出了贡献的。

在参与军事的同时,蒋介石还让陈诚负责筹建“三青团”,培植陈诚向党政方向发展。从这时起,陈诚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也扶摇直上,逐渐超过了“CC”派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在老蒋的苦心栽培下,陈诚与蒋介石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两者像父子也像君臣。陈诚甚至将自己与蒋的关系,比作唐太宗与魏征。

四、

陈诚对蒋是不是毫无怨言,绝对忠心呢?那倒也不是。对于蒋介石喜欢瞎指挥,陈诚也产生过怨言。只不过在抱怨之同时,陈诚又“深感委座个人实在太苦,而诚心诚意替他解决问题者实在太少也。”可见蒋陈之间的特殊关系,已使陈诚唯蒋命是从,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解放战争中,面对国民党军在东北的败势,蒋介石决定将陈诚调往东北,接替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辕主任。陈诚明知纵是神仙下凡,也无法改变东北局势,但仍然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由于水平的问题,陈诚的到来,不仅未令东北局势改观,反而导致形势更严峻,就连国民党内的黄埔系成员也对其的指挥水平越来越看不下去,纷纷呼吁蒋介石“斩马谡以谢国人”。心灰意冷的陈诚只得辞职,灰溜溜地返回南京。蒋介石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将责任推到其他高级将领头上,勉励陈诚:“在此危急存亡之秋,惟有竭尽心力以图补救。至于成败得失,亦只能听之于天,不必过于焦虑。”

由此可见,在国民党内,蒋介石对陈诚之培植可谓费尽心思,除军事上给予信任外,还让陈诚在党政方面予以历练,使其逐渐由军界向政界扩充。陈诚也奉蒋为唯一领袖,惟蒋命是从,成了蒋介石最信任的人,同时也坐稳了国民党内“二把手”的位置。

即使是在败逃台湾后,蒋介石对陈诚的宠信仍然不改,不仅让陈诚出任“行政院长”,还委任其为“行政管理机构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年10月又任命陈诚为国民党“副总裁”。

为了维护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陈诚在台湾采取了多项改革,他颁布《入境限制办法》,实施币制改革,进行“土改”,为初期政治局面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政治地位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

蒋介石对陈诚在台湾推动的土改十分欣赏,夸奖陈诚“一为社会动乱趋于安定,二为农民获得耕地后,生产兴趣与能力提高,三为农民所得增加,生活改善,刺激工商业发展与社会经济之繁荣。土地改革后,冻结于土地方面之资金,逐渐转移于工商业,使工商经济获得突飞猛进之发展,改变社会之经济结构,大步进入工业化之领域。由此而知,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到了台湾后,陈诚与蒋经国这个“太子”因为权力分配问题,没少产生矛盾。一般来说,敢与蒋经国夺权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但陈诚却是个例外。蒋介石曾委托黄少谷告诫蒋经国说:“辞修对你父亲百依百顺,又是与你父亲共事最久的党国重臣,你应该尊重他,不要与他争高低。你的治国才能,朝野钦佩,将来担大任,举国皆服。他干一届后,自然会把位子让给你,由你来干,你现在不必急。”

在蒋介石统治期间,国民党内也涌现过不少想与蒋分庭抗礼的大佬,比如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等等。这些人与陈诚相比,无论是权势,还是蒋介石的信任度,都无法与陈诚相比。因此陈诚也成了国民党统治期间,真正的“二号人物”。

参考资料:

《武陵学刊》:《1938—1948 年国民党政权二把手考论》

中新网:《蒋介石曾打算牺牲蒋经国,“传位”给其他人?》

《南风窗》:《蒋介石对黄埔嫡系陈诚的培植》

8 阅读:6087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