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之后才明白,人和人之间,真正舒适的关系,是“半糖主义”

一个有爱之人 2025-04-22 15:33:23



今天刚刚听到一个新词“半糖主义”。

源自于一首歌儿。

其中的两句歌词是:

也许每天形影不离,你反而会没有兴趣,爱的秘诀就是保持刚刚好的距离。

咖啡里,放了太多的糖,就会觉得太腻;

如果不放糖,就会觉得苦涩难以下咽。

放一半的糖,既能品出咖啡的香甜,也不至于太苦口。

所以,半糖的咖啡,最好喝。

后来被引申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半糖主义,适合所有的关系。

人和人凑得太近,都会因为太了解而失去耐心;

若即若离,彼此牵挂,又有各自的自由,才会是最舒服的关系。

以前形容夫妻关系琴瑟和鸣,常常用亲密无间来形容。

在婚姻这座围城待着的朋友就会知道,再好的关系,都不可能长期保持亲密无间。

最好的夫妻关系,也不是亲密无间,而是亲密有间。

也就是半糖主义。

和伴侣在一起,懂得“半糖主义”,才能互相珍惜

为什么很多男女,因为不了解而互相吸引,想要一生一世在一起。

等到结了婚之后,每天在一起,却又因为太了解,而彼此厌弃。

就是因为不懂得“半糖主义”。

刚结婚的时候,希望亲密无间,希望知道伴侣所有的事情,希望伴侣的二十四个小时都有自己的参与。

希望伴侣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心里。

到最后,就会因为彼此太了解,而互相指责。

我和老公在最初的婚姻里,也有过这种矛盾。

老公去哪里,我都想让他带着我;

和谁聊天,我都想问问,是什么关系?

每天像个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

有人说,婚姻像是握在手里的沙,抓得越紧,越容易流失。

当我每天像防贼一样防着老公的时候,他也越来越不愿意回家。

因为回家让他不自由。

生怕哪句话没说好就会引起我一连串的猜疑。

他越是不愿意回家,我越是心里不踏实,越是没有安全感。

在婚姻的前十年,我和老公都过得很辛苦。

后来,我变了,变得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再盯着他。

他想去哪里,我不再过问,不过问,不是想开了,而是对生活极度失望。

他不说,我不问,就是距离。

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

婚姻中的两个人,盯得太紧,或者完全无视,都不会有和谐正常的关系。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都在一点点改变。

后来,我懂得了爱自己,让自己开心。

我变得开朗了,不再把他看得太紧,知道他很好,相信自己也不差。

他也渐渐变了。

他变得愿意回家,变得对家庭更加负责任了,变得更加愿意和我在一起。

我觉得,现在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我有我的事情,他有他的工作。

平时的时候,我没事不会联系他;

有事联系他的时候,他一定第一时间回复我。

我不会再一天到晚想要看他的手机。

我不想看他的手机,他就不在乎我看他的手机。

他上班的时候,我不会没事打扰他,他也越来越喜欢回家和我们在一起。

他现在,无论去哪里,都想带着我,和我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婚姻中,彼此独立,亲密有间很重要。

给对方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

让对方轻松,自己也会更轻松。

懂得“半糖主义”,不过分亲密,也不过分冷漠,两个人的相处反而变得更舒适和开心。

和儿女在一起,懂得“半糖主义”,才能够有孝顺的孩子

为什么说,现在的孩子都太冷漠,以后很难再有孝顺的孩子?

不全是时代的因素。

很多时候,可能和这一代的父母的教育理念有关。

给孩子的糖太多,孩子就感觉不到生活的甜。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从小就帮着家里做事的孩子,长大了反而会孝顺;

越是从小啥也不做,一直都被父母保护,照顾得很好的孩子,长大了对父母反而很冷漠。

虽然说,现在做父母的都改变观念,养儿不再是想着防老了。

但是,到老了还能有儿女关心的父母,会更幸福。

如果父母太依赖儿女,父母是幸福了,儿女又会太辛苦。

怎样才能让父母和儿女都能够感觉到生活幸福甜密呢?

做父母的就一定要懂得“半糖主义”。

自己不能太自私,不能把儿女当成养老的工具,让孩子背负自己的一生。

也不能只为了孩子而活,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把孩子养成一个自私的人。

“半糖主义”,就是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要懂得爱自己。

舍得为孩子付出,也要接受孩子的付出。

愿意为孩子做一切事情,也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孩子的付出。

做父母的老了,不能说,一点不指望儿女,也不能什么都指望儿女。

幸福的亲子关系是,彼此独立,互相牵挂,各自安好。

在儿女需要照顾的时候,不能不照顾儿女的生活,也不能过分照顾儿女的生活,什么都替儿女做。

做个“半糖主义“的父母,先爱自己,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然后,再去爱孩子,爱家人,做 该做的事情。

把儿女该做的事情,留给儿女,不要事事都操心。

让儿女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儿女才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才能够在将来把自己的生活照顾好,也能够有正常的三观,去关心照顾年迈的父母。

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太忙碌的生活,把自己活成了一部赚钱机器,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太清闲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混吃等死,也会活得空虚乏味。

最好的生活,有一点点闲,有一点点忙。

在忙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在闲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舒适。

天天上班的人,会觉得节假日最放松;

而天天在家里的人,却体会不到真正的放松。

五十岁之后,做个“半糖主义”的人。

在忙中,给自己留点闲暇,在闲中,给自己找点精神寄托。

对待伴侣,对待孩子,要学会保持“半糖主义”。

不能不关心,也不能太关心。

不能不管不问,也不能事事过问。

不管,就会失去亲情;管得太多,就有操控之嫌;

对待外人也是如此。

太冷漠,会显得不近人情;

太热情,夜夜笙歌,又会显得太闹腾。时间久了,也会让人腻烦。

偶尔在一起,开开心心;

分开之后,各自安好,不必过多打扰。

既能够保持友谊,也能够保持距离。

我觉得如此甚好!

文中配图为网络图片。

0 阅读:17

一个有爱之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