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

文化学者黎荔 2024-04-23 23:34:24

作者:黎荔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家书》中说,“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又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这段话是说,人生中只有“常”是第一美德。年龄不分老少,事情不分难易,只要行之以恒,自然如同种树和蓄养牲畜一样,每天不觉得它在长大,而事实上它在不断长大。

只要长久坚持,就能达到既定目标。作为中国自我管理第一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学习。成功的秘诀不过就是:选择一个正确的领域,然后沉下心来坚持下去。曾国藩以中人之姿,成为近代立功、立德、立言的第一人,就是因为他有恒心,能坚持。从三十岁立志洗心革面,到临终的时候,他练字、习作、日记的习惯一日不曾间断。几十年的坚持,累积出了曾国藩的高度。很多人聪明,但是却少了一份恒心。大道至简,要出类拔萃、成乎卓越,就要持续、坚持做好日常生活中最简单平凡的事情。如此,日久自见高度。我们一直认为成功一定有什么神秘秘籍,但是你看,真理都是朴素的。有很多奇迹不过在于坚持做正确的事,并且日复一日的重复。

可是,一定会有很多人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绝不可取,这个道理任谁都懂,可做一件事最开始可能源于兴趣,想持续深入,则很难很难,日复一日的乏味、忍耐、枯燥、繁琐,实在让人扛不下去呀。

其实,持续深入到任何领域,乏味、忍耐、枯燥、繁琐,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让孩子读古典名著,看漫画版、趣说版、图解版书籍,可以让他们迅速感兴趣,知道皮毛,但如果要深入,必须啃文字版的大部头不可,这才体现真功夫。让孩子学围棋也是,有的老师专门讲围棋的各种趣事,段子层出不穷,孩子上课乐哈哈。一到打段升级就露馅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缺少枯燥大打谱、背定式,这才是专业选手每天做的事情,辛苦、枯燥、乏味,日复一日。要想在任何领域成为高手,除了一点点有趣的知识外,剩下的99%是大量、枯燥、晦涩、繁琐的内容。这99%才是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本质区别。

假如你我不是曾国藩那样超级自律的狠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我来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

首先,需要有外界的正反馈。人在正反馈中相对容易坚持做一些事情,并培养出相对长板。

我们的内心世界,永远都需要反馈,反馈才是一个人存在感和活力感的来源。人能坚持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一定不是因为毅力,靠毅力是种纯损耗的体验,毅力二字是需要强大意志的。普通人能坚持做一件事,是因为在这过程中不断的生成了新的燃料供继续前进。举个例子,世界上好像没有女人为自己的一日三餐数算记录,一个女人如果熬到五十年金婚,她会烧五万四千多顿饭,那真是疯狂,女人硬是把小小的厨房用馨香的火祭供成了庙宇了。她自己是终身以之的祭司,比任何僧侣都虔诚,一日三举,风雨寒暑不断。为什么主妇能够坚持将做饭这件事坚持大半生呢?我想一定是源于对家人的爱,以及家人对她的依赖期待、肯定赞美所带来的正反馈。“妈,我饿了”。就孩子凭这句话,疲惫的主妇立刻战斗值拉满,冲向烟熏火燎的厨房大展拳脚,如此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为自己而做的事情,在内在动机消退之时,就很愿意去放弃。但如果担负着一些他人的期望和责任,则会在自己虚弱时成为再坚持一下的理由。这种力量来自外部,因此也格外稳定强大。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能从利他的过程中获取到更多的积极反馈,利己的动机又会适时地出现并接管他的动力系统,让他做出突破性的进展。利己到利他是内在茁壮的结果,利他到利己是社会规则的设计。利己和利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把两者打造成一个人动力系统的循环回路,则走得远矣。所以说,如果一件事要坚持很久很久,最好能够利他,担负一些他人的期望和责任,同时如果外界又能够不断地提供正反馈,这样就会在这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燃料以供继续前进。

其次,坚持要做的事情可以良性持续成为习惯,且有一定弹性空间。

为什么有的人能十年如一日坚持一件事?因为做这件事成本很小,不会对他们造成负担。可能每天做这件事,只需要半个小时,偶尔累了的时候,就是间隔几天不做也无所谓,随时都能捡起来。但是如果每天都需要很多时间,动辄四五个小时,那稍微有点累,或者忙的时候(对于职场中人来说,有时加班加点真的身不由己),很容易就落下进度,一天两天落下的,后面就很难再续上了。所以说,想坚持长久做一件事,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只要求自己先做起来就好了,至于做得好不好,都先不说,慢慢精进,直到效率提升起来,做这件事变成习惯,便会坚持下来,甚至一天不做还会觉得别扭呢。我们先要养成习惯,之后习惯便会塑造我们。通过将我们的焦点从取得宏伟的目标转向养成良好的长期习惯,我们就可以不断进步。

比如阅读这件事,有个五小时法则读书法。即在工作之外空出1个小时,进行阅读和学习,一周就有5小时。这个原则看上去极其简单。对比“每天1小时”这个量化标准之所以难以坚持,在于没有留出弹性空间,没有“给日程留白”。无论是孩子的学习,还是成人的工作,都不要排太满了。一是人容易高估自己,往往计划1小时的工作,1.5小时未必能完成,经常完不成计划会气馁;二是人是需要放松的,放松会产生思维漫步,有些好的点子就是这时候出来的。我自己也是这样,实在灵感枯竭写不动的时候,就给自己放个假,不强迫自己,没有那么偏执一定要按计划执行,最后缓过来了,又能继续写作了。人作为血肉之躯,就像大自然的河流一样,也会有雨季和旱季,盛水期和枯水期,流速也会时缓时急,这都是很正常的。一朵花的生长,除了需要土壤、水份和阳光,还需要时间和空间。一份被任务规划得密不透风的日程计划表,一个被剥夺了自由和休闲的假期,只会提前消耗人的心理能量。而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人,绝对不是内在荒芜的人,而是那些张弛有度的人。

最后,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的事情,一定是自己喜欢也胜任的事情,因为所有一切的行为都逃不过“我愿意”。

我们不能坚持运动,是因为选择了没给自己正反馈和乐趣的运动。我们不能坚持学习,是因为错误的 KPI 和方法,抵销和磨灭了搞清楚知识时的多巴胺快感。有人说我长期坚持写作,好坚强的意志呀。可是要让我来说,每天坚持坐地铁上班的工薪阶层,来回路上折腾的体力消耗才叫厉害呢。比起坐一个小时高峰期的地铁,想写东西的时候投入两三个小时,根本就不算一回事。也并不是意志坚强,我本来就喜欢写作,仅仅是习惯性地坚持对自己胃口的事情而已。无论意志力多强,不对胃口的事也绝不可能连续做上十余年、几十年。对于真心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来说,其实不需要坚持二字,而是你就应该待在这里,泡在阅读和写作之中。

记得木心说他每天阅读两三个小时,写作十一二小时。通常都会写到7000到10000字,反复修改五六稿,然后还要冷处理,等一周或十天后,再继续改,总能发现可以改善的或者有错的地方。他说,他在地下车中写,巴士也写,厨房里一边煮东西一边写,这并非勤奋,不写又能做什么呢,便写了。读到这一段木心的自述,我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在心中产生了共鸣。是的,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完全沉浸其中,旁人以为他辛苦,其实他在其中痛并快乐着。——你也有过那种因热爱而不眠不休的心流体验吗?

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挫折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我觉得这是比智商、美貌、社交能力、健壮的身体,比所有这些都更重要,更难能可贵的。世上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坚持。才华不行,那些有オ华的的人不能成功的实例太常见;天赋不行,“没有回报的天赋”都快成一句俗语了;只有教育也不行,这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教育失败的人。但只要你坚持,你就能水滴石穿,你就能涓滴成河,你就能奔流到海。

长期坚持去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很重要,它是你人生意义感的源泉,也终将给你回报。

0 阅读:19